太行山带是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其中生代内生金属成矿的时空差异是华北克拉通中部破坏不均一性和阶段性的重要标志,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资源效应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本项目以涞源多金属矿集区、阜平金银矿集区、武安铁矿集区内典型矿床为主要对象,以同位素年代学、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理论方法,重点研究:内生金属成矿年代学,建立成矿与克拉通破坏的时间链接;分析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查明源区在克拉通圈层结构中的位置和性质,给出克拉通破坏使成矿物质活化的空间下限,探讨该"下限"有否随时间迁移;剖析成矿深度、构造和物理化学环境,给出成矿物质活化后运移的空间上限及其定位的构造动力学与物理化学机制,探讨该"上限"有否随时间迁移;根据矿床出露情况,参照成矿深度,对地壳抬升矿床剥蚀或沉降保存进行估算,探讨升降的不均匀性及对矿床利用的影响;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建立华北克拉通太行山带破坏成矿模式。
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Rb-Sr,金云母和石英Ar-Ar等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获得华北克拉通中部太行山地区金银钼铜铁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100-140Ma,南段铁矿主要形成于133-137Ma,中段金钼矿形成于127-131Ma,银-铅锌矿形成于100-102Ma,北段铜钼矿形成于140Ma。用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获得上述成矿作用的物质源区均以下地壳为主,但有地幔物质的注入,阜平矿集区比武安矿集区有较多幔源物质参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流体的性质,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床形成后基本未遭受剥蚀,矿床形成深度约为3km,故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剥蚀主要是东部沉降的结果。综合华北克拉通周缘特别是胶东和鲁西的成果,认为成矿作用是早白垩世岩石圈不均匀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下地壳重熔和成矿物质集中的产物,提出基底微陆块“三联点”控矿模型和国家战略找矿靶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成矿响应的集成研究
克拉通破坏的岩浆与成矿效应: 以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为例
太行山山西段中生代侵入岩时代、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响应
燕山-太行山北段中生代构造变动精细过程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