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组前期采用转基因老年痴呆果蝇模型,发现了石菖蒲等一批具有显著抗老年痴呆活性的中药;同时,我们通过对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方剂的组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发现石菖蒲的使用频次最高。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石菖蒲抗老年痴呆活性物质研究:系统分离、鉴定石菖蒲中的化学成分;运用转基因果蝇模型,评价各单体化合物的活性;同时,在前期已构建的AD靶点库基础上,建立AD靶点的小分子配体库和用于分子对接的大分子蛋白结构库;对果蝇模型上显示活性的化合物,进行AD靶点的虚拟筛选,快速预测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并进一步在分子、细胞水平上进行验证;得到在果蝇整体水平有效、分子靶点明确的抗老年痴呆先导化合物,同时揭示石菖蒲作用的科学内涵。本项研究将是申请者前一个青年基金项目的延续和深化,拟以石菖蒲为例,探索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分子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中药活性物质研究的新模式。
项目前期对临床治疗老年痴呆方剂的组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发现石菖蒲的使用频次最高,且其提取物在Aβ42转基因老年痴呆果蝇模型上显示显著药效。基于此,项目采用Aβ42转基因老年痴呆果蝇模型,开展了中药石菖蒲抗老年痴呆活性成分研究。从石菖蒲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78个单体化合物(新化合物21个);选取各类别化合物主含的代表性成分,采用转Aβ42基因老年痴呆果蝇模型,评价了这些主含化合物的抗老年痴呆作用,结果显示细辛醚及其生源苯丙素和木脂素、普通苯丙素和木脂素、倍半萜是石菖蒲中抗老年痴呆的活性成分,其中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的贡献较大,这两个成分在体内、外模型中都能显著促进神经细胞增殖。此外,还扩展研究内容,对Aβ42转基因老年痴呆果蝇模型筛选有效的中药牛扁和一株内生菌65-17-2-1的抗老年痴呆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具有良好前景的2个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酰胺衍生物(MZQ064、MZQ068)和8个新的甾类成分nodulisporiviridins A-H。.同时,本项目将基于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的虚拟筛选用于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在前期已建立的老年痴呆靶点库基础上,构建了老年痴呆靶点虚拟筛选和预测体系,具体包括:1)基于2D描述符结构相似性搜索方法的商业软件Predict FX的引入;2)基于配体3D相似性的靶点预测方法的改良与构建;3)反向对接靶点预测方法的改良与构建。运用上述方法,对本项目发现的抗老年痴呆活性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针对预测结果,选取部分靶点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细辛醚生源的苯丙素和木脂素类成分的作用与炎症反应途径有关;EGFR应为MZQ064抗老年痴呆的作用靶点之一;nodulisporiviridins A-H作用于两个老年痴呆的靶点,涉及两种作用机制(其一为Tau蛋白磷酸化与神经元缠结,涉及靶点为GSK3B;其二为胆碱能假说,涉及靶点为AChE)。.项目不但揭示了石菖蒲等研究对象抗老年痴呆作用的科学内涵,还发现了多类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老年痴呆药物先导化合物。研究方法上,靶点虚拟筛选和预测方法的引入,对同类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构建的改良后的基于配体3D相似性的靶点预测方法和改良后的反向对接靶点预测方法已通过Web发布,向社会共享。部分研究结果已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4项,获授权专利2项,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点击化学和原位筛选技术的双靶点抗AD药物研究
抗AD中药火麻仁和束骨姜黄的调节SIRT1有效物质研究
基于天然活性产物XJP的新型多靶点抗AD药物分子发现研究
采用双靶点筛选体系从中药中寻找治疗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的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