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提出了三种成岩作用模式:连续埋藏的砂泥岩成岩体系、与不整合面有关的改造体系和碳酸盐岩内幕体系。第二类体系中,硫酸盐还原菌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直接消耗烷烃气,导致残余烃δ13C变重、自生黄铁矿δ34S轻、硫分馏效应大。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发生在125℃以上,黄铁矿δ34S与母岩硬石膏接近。对有机酸研究表明,不同盆地油田水中高有机酸分布的温度(深度)范围并不相同;乙酸与铝间的配位化合物含量较低,在油、水共存体中,铝可部分分配到油相。项目还从油田水的化学、氢、氧、锶同位素重塑了水一岩反应和流体的成因和流动;发现基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具有不同的锶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可用来指示流体的成困和穿层流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异常压力沉积盆地水岩反应模式与地层水成因关系研究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凝灰质烃源岩发育环境与生烃潜力研究
风化作用对烃源岩品质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为例
沉积盆地成岩作用的黏土矿物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