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不理想,且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重点在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和我们的前期研究成果表明: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特别是消融心脏神经丛(GP),可以提高AF治疗的成功率。但是否所有AF都需干预自主神经、有否AF自主神经干预不足或过度、确定心脏自主神经在AF发病中的地位并加以适度干预,是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利用心脏电解剖标测、动态心电图HRV、神经信号记录仪和PET等技术,活体动态量化地追踪AF时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变化规律,并借助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激光共聚焦和细胞膜钳片等技术,深入研究AF的神经源机制、明确自主神经支配心脏的平衡点、发现心脏自主神经主控心脏活动区的同时,提出量化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指导下的药物和导管消融GP治疗AF的方案,并评估依据此方案进行AF治疗的效果,确定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我们的研究表明,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均介入了AF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结构显示左、右侧交感神经节及迷走神经干兴奋对心率和血压均有影响,低强度的RSG电刺激增快心率的效应更明显,低强度的LSG电刺激升高血压的效应更明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以引起心房和肺静脉发生电重构以及心房交感神经重构和迷走神经重构,使房颤易于诱发,其中RSG主要与RA房颤的发生有关,LSG与LA和肺静脉起源的房颤的发生有关。单侧星状神经节切除阻断交感神经活动,可使心房和肺静脉的电重构发生逆转(逆重构),降低房颤的诱发率。星状神经节刺激引起心率变异性增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动均增强,且交感神经兴奋的程度更高。犬心脏表面存在四个神经丛区域,分别是SANFP、AVNFP、TFP、LOM。TH与ChAT在心房表面神经丛内存在神经调质共存现象。射频消融后神经节损伤较大而对周围血管和心肌损伤较小;外源性迷走神经干通过内源性心脏神经丛起作用,二者共同调控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二者均能易化房颤,消融后易化作用减弱或消失;3)24hAF后犬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密度降低,48h AF后进一步降低,10-4mol的伊布利特可增加房颤犬心房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MEA技术可以证实AF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心房肌FPdur的缩短与房颤时APD及AERP电生理指标缩短具有同步性,可以作为研究心房肌电重塑的手段之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MicroRNA-206对实验性心房颤动犬心脏内在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心脏自主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机制和干预研究
持续性心房颤动犬心房自主神经重构及导管消融干预作用
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调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治疗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