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已发现一些核子共振态的实验现象不能利用传统组分夸克模型(3q)来完全理解。近期实验上新发现的一些强子共振态,也对传统组分夸克模型的概念(3q,q\bar{q})提出挑战。这就要求发展传统组分夸克模型。在组分夸克模型中加入夸克-反夸克涨落,或等价地加入强子圈成分是一个发展方向。强子圈可以通过介子云理论引入,也可以通过夸克层次上的^3P_0模型引入。利用后一种引入强子圈的机制讨论强子性质是基于夸克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广泛地应用到轻重子体系中。传统组分夸克模型对解释轻重子的性质(如△(1232)和Roper等的电子跃迁、强衰变和能谱)都有不足,强子圈成分的系统引入将有助于对这些性质的理解,明显改进传统组分夸克的描述。同时,比较两种强子圈引入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另外,直接考虑强子圈(分子态:介子+介子)的构成对合理解释一些新共振态,如X(3872)的性质, 也会起到重要的帮助。
近年来,Babar, Belle以及BEPC等国际知名的实验装置都发现了一些窄的强子共振态,及所谓的X、Y、Z粒子。 这些新的强子共振态的共同特点是:a), 它们都是一些窄的共振态; b), 它们的能级在产生两个介子,或者一个重子加一个介子的能量阈附近; c), 它们的性质不能用传统的夸克模型来解释。 因此人们通常把这些新的强子共振态解释为多夸克态,或者是介子-介子(介子-重子)的分子态。.本项目的工作是在强子-分子态的图像下研究某些XYZ粒子的性质,通过考虑强子圈的影响来计算这些新强子共振态的衰变宽度,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我们也在分子态的框架下,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计算了介子-介子的束缚态问题,对可以形成的束缚态的束缚能和均方根半径给出了理论预言。在具体计算中我们研究了X(3872), Σc(2800), Λc(2940), Zb+(10610)和Zb+‘(10650)等共振态。.同时,我们把氘核看作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的弱束缚体系,考虑了质子-中子圈(强子圈)的贡献,可以对氘核的电、磁和四极形状因子都给出理想的描述。特别是我们开始计划研究氘核的推广的部份子分布函数,利用质子和中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和强子圈积分来表述氘核的部份子分布函数,并将对氘核的张量结构函数进行了研究。.另外,我们还考虑了pion介子的各种形状因子。把pion介子看作是q\bar{q}的束缚态,通过类似于强子圈的方法,考虑夸克圈的贡献,可以对pion介子的性质进行较好的描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家畜圈舍粪尿表层酸化对氨气排放的影响
强子共振态中多夸克和分子组态效应研究
用有效拉氏量方法和共振态模型研究强子态
致密强相互作用物质中强子性质和输运性质
QCD相变和强子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