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材料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已成为当今化学、物理学、材料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本项目主要以磁性材料的吸波性能为导向,以磁性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宏观磁学性能与微观(电子和聚集态)结构之间内在关系为主线,开展铁系磁性晶态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研究。具体内容包括:(i)铁系磁性晶态材料的控制制备方法学与磁学性质研究;(ii)铁系磁性组分-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结构设计策略研究;(iii)铁系磁性组分-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开发磁学性能优异的晶态材料的结构优化与可控制备新途径;获得铁系磁性组分与石墨烯层间的界面物理/化学作用行为及其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探明铁系磁性组分-石墨烯复合结构对吸波性能(介电常数与磁参数)的影响规律,阐明复合结构的吸波机制,为开发吸收频带宽、兼容性好、吸收强、质量轻的新型吸波材料提供技术支撑。
该项目现已完成了预定研究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发表了SCI论文40篇,其中,发表在Chem. Mater.、J. Mater. Chem.、Nanoscale、Chem. Eur. J.、Chem. Commu.等影响因子4以上的学术期刊21篇;项目执行期间,“功能无机物的纳微结构调控与特性研究”项目获2011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年内共培养博士生4名,硕士生4名。该项目的顺利完成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具体工作与取得的进展概述如下:.采用树枝形α-Fe2O3纳米结构为前躯体,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煅烧温度、气氛及反应时间),分别得到了Fe3O4、γ-Fe2O3、Fe三种不同的物相,并且都保持了前驱体的树枝型形貌,这三种产物均在2-18 GHz区间内有较强的吸收,而且随着厚度的增加,吸收频带均向低频带方向移动;采用溶剂热方法和随后的热处理成功地合成了球形Ni/C和CoNi/C块体材料,吸波性能测试表明,Ni/C 块体材料(镍的担载量为10-30%)在2-18 GHz范围内,呈现极强的微波吸收,其中镍的担载量为18.2%的样品在13.7GHz处具有最大的微波吸收值(23.6 dB),而CoNi/C在7.7 GHz波段处,吸收强度可达50.2 dB;采用一步法在乙二醇溶剂中,由氧化石墨出发直接合成了镍/石墨烯复合材料,镍纳米粒子的尺寸大约是50-100 nm,并且均匀分散于石墨烯薄片上,呈单分散状态,该材料对雷达波有一定的吸收,同时该复合物对高氯酸胺热分解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在水溶液体系中,采用抗坏血酸辅助一步法合成了Fe3O4/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Fe3O4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尺寸大约为10 纳米,磁性测量表明,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呈现超顺磁特性,而且呈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和包覆剂合成了高比表面积的Fe3O4纳米粒子,并具有良好的吸附砷离子的作用;采用水热-退火两步法方法分别合成了大孔NiCo2O4 纳米片、介孔Co3O4 纳米片束、Co1.29Ni1.71O4 微米花/纳米棒/纳米粒子,它们表现出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其中 NiCo2O4 纳米片对氧还原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Co3O4和Co1.29Ni1.71O4的储锂性能较为突出;采用溶液法合成了几种基于碳/石墨烯的复合纳米材料,如Mn3O4/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功能导向晶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
功能导向晶态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
铁系硫属一维磁性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
新型稀土功能化合物晶态材料的导向设计、可控制备及光磁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