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升虽众所周知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陸板块碰撞而来,但其地壳缩短与抬升的机制至今仍为科学家争论不休,究其原因乃科学家一直不能掌握主要活动构造的行为,虽然近年地壳变形的观测(包括GPS和其它航空与卫星的观测)已有成效,然而一个断层构造整体的行为,要用地质长时间的平均速率才能充分代表,大地构造的运动学模型也要基于这样长时间的速率才有可靠性。因此,利用第四纪测年法测定构造活动相关的地形或地层,进而获得地质长时间的速率,才是构造模型推演上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本项目以居于青藏高原中部最主要的的喀拉昆崙-嘉黎断层带为研究主轴,利用各种卫星影像与适合第四纪沉积物或地形的测年技术,进行与其相关的新构造地形的研究。由于研究区域有关断层活动速率的成果相当缺乏,本项目获得的速率,将对喀拉昆崙-嘉黎断层的构造角色更深入的认识。当然,对青藏高原研究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础数据。
青藏高原中部的格仁错右旋走滑断裂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中的次级断裂。然而由于高原野外条件的限制,对格仁错右旋走滑断裂的许多基本特征尚不清楚,如位错量,尤其是断错地貌体的年龄数据极为稀缺,断裂的活动速率一直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因此,本项目通过开展Google earth 提供的高精度遥感影像(GeoEye 影像, 分辨率 ~0.5m)解译、野外的地质地貌调查、测量,相关年代学测试和研究。获得了此条断裂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厘定了断裂的具体位置、分布特征;确定了断裂附近各类地貌面、地质体的分布特征;测量了被断层位错的各类地貌面、地质体的位错量,厘定了断裂附近各地貌面的时代。在阿儿青桑洪积扇自109ka开始堆积后发生~500m的右旋断错,进而得到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活动速率为4.6±1.0mm/yr;在曲巴点1废弃年龄为19ka洪积扇发生~65m的右旋位移,得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平均活动速率为3.4±0.4mm/yr;在阿若,湖岸阶地S3和S4分别发生22±2m和42±5m右旋位错,年龄分别为9.94±0.97ka和16.02±1.64ka,从而计算出该段~10ka以来断裂平均右旋活动速率为2.0±0.4mm/yr,而较早时期~16ka以来断裂平均右旋活动速率为2.6±0.4mm/yr。曲巴点2,上阶地~13m的右旋位错,通过8.3ka以来堆积的下阶地T1估算出全新世以来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1.6±0.3mm/yr。我们注意到晚第四纪以来格仁错断裂活动速率存在变缓的趋势,结合现今GPS和InSAR数据,现今活动速率增加,指示格仁错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活动速率存在一定变化。但是,无论是格仁错断裂地质学长期活动速率还是GPS现今活动速率,与其他走滑断裂系低缓的现代活动速率是大致相当的(<10mm/yr),指示走滑断裂系可能长期以来活动速率较为低缓,构造变形应力并非集中在大型断裂构造带,而是弥散在高原内部,以连续变形模式来调整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Mills综合征二例
天山西南缘迈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运动速率研究
塔城盆地东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和滑动速率研究
河套盆地狼山山前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的精确厘定
天山内部走滑断裂中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以开都河断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