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至上海)是长江江豚的自然分布区。近20年来,由于长江自然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影响,长江干流江豚种群数量从2500余头下降到约1200头,并且分布范围急剧减小,分布间隔区(无江豚分布的江段)的数量日渐增多,间隔区范围日渐扩大,生境片段化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实施江豚原地保护,有必要对江豚在长江干流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以及生境片段化状况进行新的评估。本研究拟通过移动式被动声学考察方法(在船体两侧水下安装微型声学数据记录仪阵列),借助大型航运货船作为工作平台,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自宜昌至上海的多昼夜连续声学考察,自动记录江豚水下声纳信号发声事件和水下噪声事件,根据单位时间内记录到声纳信号事件的次数估计宜昌至上海之间各江段江豚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评估长江干流江豚生境片段化状况,尝试根据各江段江豚分布的差异,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种群及栖息地分级保护建议。
长江中、下游干流(宜昌至上海)是长江江豚的自然分布区。近20 年来,由于长江自然环境变迁及人类活动影响,长江干流江豚种群数量从2500 余头下降到约1200 头,并且分布范围急剧减小,分布间隔区(无江豚分布的江段)的数量日渐增多,间隔区范围日渐扩大,生境片段化日趋严重。为了有效地实施江豚原地保护,有必要对江豚在长江干流的数量、分布,以及生境片段化状况进行新的评估。本研究通过在宜昌至上海间开展的目视和被动声学联合考察,借助专用考察船和普通渔船作为工作平台,估计宜昌至上海之间各江段以及通江湖泊江豚的数量、分布,评估长江干流江豚生境片段化状况。结果如下:(1)在洞庭湖适合通航的主要支流内都没有发现江豚,洞庭湖江豚主要分布在东洞庭湖和鲶鱼口至屈原农场的湘江江段,以及鲶鱼口至漉湖农场的草尾河水域,分布区域严重萎缩;(2)鄱阳湖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主要分布于星子至都昌之间(包括老爷庙,赣江口)以及位于瓢山附近的三江口水域等,体现了江湖交汇水域对长江江豚保护的重要作用;(3)长江干流估计种群数量为505头,不到2006年的一半,种群下降迅速。上段江段种群下降速率最快,中段江段居中,下段江段种群下降最慢。考察发现江豚分布的区域与2006年大致相同,但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块化的趋势,且斑块化在上段江段最为明显。本研究根据各江段江豚分布的差异,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种群保护建议。所获得的结果不但为整体长江江豚的保护对策的制订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还可为在江豚分布相对较多的固定江段进一步分析江豚在长江干流栖息地选择的优先机制和影响因子,从整个流域尺度来减缓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恢复江豚栖息地环境提供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长江干流江豚栖息地选择机制的研究
利用环境DNA 评估长江中下游濒危物种江豚的种群分布与退化
生境片段化背景下的群落次生演替研究:从物种到性状
生境片段化对濒危植物夏蜡梅基因流及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