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基础,机制复杂。泛素蛋白酶小体系统可通过泛素化降解突触前、后蛋白质分子,在中枢敏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周期末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 APC)与其调节亚基Cdh1是细胞内泛素蛋白酶小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最近研究显示其参与神经元突触功能的调控。本研究拟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APC-Cdh1及其下游底物的表达变化规律。通过构建Cdh1慢病毒载体,分别上调与下调APC-Cdh1活性。离体培养脊髓片和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分别从电生理学、形态学、分子水平、行为学等方面观察调节APC-Cdh1活性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机制,评价其在中枢敏化形成中的作用。本课题从突触传递的角度,首次研究APC-Cdh1在脊髓中枢敏化中的作用,为探讨一种基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的治疗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慢性难治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主要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所引起,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脊髓中枢敏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过程涉及突触前、突触后多种蛋白质分子,机制复杂。泛素蛋白酶小体系统可通过泛素化降解突触前、后多种蛋白质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背角突触可塑性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周期末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 APC)与其调节亚基Cdh1是细胞内泛素蛋白酶小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研究发现APC-Cdh1在突触发育和突触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是否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首先,本研究建立外周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行为学检测大鼠机械痛阈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证实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构建成功。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dh1表达减少,下游底物蛋白SnoN表达升高,APC-Cdh1相关蛋白EphA4表达减少,说明APC-Cdh1的活性下调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形成有关。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APC-Cdh1可能通过与EphA4、GluR1相互作用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次,本研究通过RT-PCR扩增出大鼠Cdh1基因编码序列,通过基因重组及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Cdh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对照慢病毒载体及磷酸化位点突变型Cdh1慢病毒载体。体外将Cdh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研究发现Cdh1过表达慢病毒可抑制缺氧性神经元凋亡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最后,本研究通过鞘内注射慢病毒,在脊髓可检测到标记蛋白GFP的表达,结果显示鞘内注射Cdh1过表达慢病毒可以部分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区Cdh1表达减少,脊髓横断损伤模型(SCI)大鼠脊髓水平APC-Cdh1活性下调。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说明APC-Cdh1活性下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APC-Cdh1活性调节有可能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并为进一步探讨APC-Cdh1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Mills综合征二例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孤独症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于模型在环仿真的直喷汽油机空燃比辨识与控制研究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NG2细胞在大鼠神经病理疼痛脊髓中枢敏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组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作用及与小胶质细胞的关系研究
APC-Cdh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前扣带回皮层可塑性变化中的作用
基于NMDAR-Src-Panx1信号通路研究川芎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