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碳贮量是全球土壤碳贮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山地传统林业实践过程中自然与人工恢复各演替阶段土壤碳、氮持续下降,但对其下降原因及影响机制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由于土壤物理组分碳、氮研究对有机质结构破坏程度极小,分离的有机质组分能够反映原状有机质结构、功能及周转特征。同时,森林采伐后植被类型(C3与C4植物)差异也为定量评价土壤组分碳、氮来源提供了天然同位素示踪的机会。.本研究采用土壤物理分组、δ13C 和δ15N天然同位素示踪等方法,以川西林区原始云冷杉林、采伐迹地次生灌丛/林以及人工林各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组分碳、氮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各演替阶段土壤物理组分C、N含量动态变化以及转化速率,试图阐明土壤团聚体结构在C、N存留中的作用,定量分析来源于C3与C4植物源的土壤碳数量,评估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质平均存留时间,为完善林业实践措施、促进现代林业持续发展与提高林地土壤碳、氮贮量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基于资本驱动的新型互联网营造系统初探
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时显式算法稳定性条件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的影响
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周转与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传统林业实践对地表苔藓物种组成与层片发育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周转过程中碳、氮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