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无源器件是当代集成电路小型化和高速化的主流技术,开发高介电常数(高k)电介质材料在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面向电子工业对高k嵌入式电容器电介质的迫切需求,针对目前金属/高分子系电介质介电损耗过大、难以应用的关键问题,以超薄片状铝粉为介电增强相,以与PCB兼容的环氧树脂为基体,研制一种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低渗流阈值的嵌入式电容器薄膜材料。在制备层面,通过铝粉受控钝化及表面修饰,改善铝粉/树脂界面的相容性、降低介电损耗,通过控制片状铝粉径厚比、含量,促进铝片平行排列,提高薄膜介电常数,降低体系渗流阈值。在科学层面,基于电容-电阻网络模型,采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和分析复合薄膜介电渗流转变的微观图象,探讨铝粉特征、含量及构象的影响,揭示高k介电增强现象的微观机理,采用介电松弛理论,阐明复合薄膜的极化机制和介电驰豫特征。
小型化、高密度、高稳定性的印刷电路板(PCB)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由此诞生了嵌入式无源器件技术,开发嵌入式电容器是其中的关键。制造PCB基的嵌入式电容器首选低成本、易加工、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的柔性电介质。作为这种电介质的候选材料,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得到广泛关注,但是高损耗、低稳定性限制了这种材料的应用。.本项目设计了一个新的材料体系——片状铝粉/环氧树脂复合薄膜,作为嵌入式电容器电介质的候选材料,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结构控制、界面设计,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提高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性能稳定性,以期开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复合电介质。在配方设计方面,通过固化动力学研究,选定了化学、工艺性能优良的TDE85-MeHHPA体系作为目标环氧树脂。在结构控制方面,通过选涂工艺,控制片状铝粉取向,获得了铝粉在树脂基体平行排列的复合薄膜。在界面设计方面,通过无机钝化和有机分子修饰,调控铝粉的表面化学,改进铝粉与树脂相容性和界面结合。.研究结果显示:1)微量的水作为氧化剂,可以在铝粉表面形成纳米级的、厚度可控的二次钝化膜Al(OH)3,从而减小漏电流,抑制钝化铝粉/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表面控制钝化提供了制备低成本、高性能复合电介质的一种新思路;2)作为修饰剂,APS、OA和ASA被接枝到铝粉表面,这些修饰剂与环氧树脂产生强相互作用,不仅改善了铝粉的分散性,而且显著提高了铝粉/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剪切强度;3)铝粉在树脂中取向排列,限制了导电渗流网络,促进了微电容的形成,导致其复合材料介电损耗下降、介电常数提高;4)复合材料的极化主要源于电子感应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介电常数主要受铝粉含量控制,介电损耗主要受树脂基体控制。由于良好的界面设计和结构控制,在铝粉含量为0~40wt%,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可达4.5~82,介电损耗仅有0.02~0.06,完全满足嵌入式电容器的要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rotective effec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 on hypoxia-induced PC12 cell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介电/铁电异质叠层薄膜的界面耦合效应研究
钛酸锶钡薄膜取向生长、界面调控及介电调谐性能研究
高性能微波介电薄膜的性能调控及可调机理研究
具有正/负介电叠层结构的新型高介电材料构筑及性能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