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是人体口腔和阴道粘膜真菌感染共同的常见病原菌,但这两个部位对念珠菌的侵染却存在保护性或易感性的部位差异性。寻找这两种真菌感染的部位差异性相关因子,揭示这种差异的发生机制对临床上更好地认识粘膜念珠菌感染,研发部位特异性的抗真菌制剂和疫苗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转化医学价值。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模型、小鼠感染模型和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病理、扫描电镜、ELISA、宿主防御和菌株毒力相关因子的微阵列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实时定量RI-PCR等技术,将口腔和阴道粘膜对念珠菌定植和感染时局部组织及细胞应答产生的相关因子和真菌释放的毒力因子表达谱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有显著差异的重要因子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和功能分析。该项目创新点是:将两个部位的粘膜念珠菌病放置一个研究体系进行比较;构建口腔和阴道双部位感染的小鼠模型;将菌株和宿主双方产生的疾病相关因子置于同一张芯片进行分析。
一、概述:本项目目的是研究口腔和阴道粘膜白念珠菌定植和感染时宿主与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寻找这两个粘膜部位念珠菌感染的部位相关因子、树突状细胞的应答特点以及病原菌的表型和基因型的差异,为临床更好地认识粘膜念珠菌感染,研发部位特异性的抗真菌制剂和疫苗提供理论依据。经过三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内容,已发表中文论著1篇,撰写英文论著2篇待投稿。培养博士生2名,进站博后1人。经费支出按预算执行。.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病理、ELISA、芯片杂交、实时定量PCR等技术,检测口腔和阴道粘膜部位真菌定植和感染时局部组织的感染相关的宿主细胞因子和菌株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的的杀伤功能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应答。收集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病例,分离致病菌,进行基因型和药敏谱及毒力大小的测定。.三、实验结果:1、成功构建了小鼠口腔和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感染后第5天时口腔出现明显的红斑和伪膜样损害,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双部位的组织真菌载量均超过105cfu/g,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粘膜角质层和棘层上部有真菌菌丝侵入,部分表面有较厚的菌丝团覆盖;2、首次同时测定了小鼠口腔和阴道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显示IL-17在口腔组织中从接种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5天达到最高值(159.45pg/mg),然后逐渐下降;而IL-17在阴道组织中从接种后第1天即达到最高值(163.42pg/mg),之后3-5天逐渐下降,第7-10天再次升高。IL-23在口腔和阴道组织中变化的趋势相似,即接种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5天达到最高值(口腔:212.3-219.29pg/mg;阴道:121.04-127.83pg/mg),在第7天短暂回落后重新升高。3、成功培养了小鼠骨髓来源的DC,siRNA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能够有效干扰SOCS1的表达。SOCS1沉默的DC与白念珠菌ATCC5314共同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其吞噬及杀伤白念珠菌的能力增强。4、收集了150株皮肤来源念珠菌,56株口腔来源念珠菌和246株阴道来源念珠菌,经药敏谱测定,未发现药敏分布存在明显的部位差异性。在阴道株中发现妊娠人群和非妊娠人群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并发现不同部位来源念珠菌也存在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性。并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法发现妊娠VVC相关的白念珠菌具有独特基因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芍药苷通过SOCS1和SOCS3调控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影响宿主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的机制研究
病原真菌白念珠菌和烟曲霉TEA/ATTS转录因子网络调控机制的比较研究
MDPV和GPV感染宿主致病性差异的分子基础
一组新型分泌型毒力因子通过调节宿主中性粒细胞功能促进白念珠菌感染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