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不但引起心力衰竭,也形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产生的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改善梗死后心功能,但其电生理影响尚不清楚。我们将在成功建立了完备的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细胞电生理、心脏电生理、病理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基因、蛋白、细胞、整体水平上探讨具有较强成心肌分化能力的心脏祖细胞(CPCs)移植对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易感性的影响,并分析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和非梗死区心肌细胞电生理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这将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在实验开始初期,我们意外的发现,已有其他研究者在进行和我们的实验思路极为相似的研究,并已完成实验,文章发表于2011年3月18日的《Plos One》杂志,即“Growth Factor-Induced Mobilization of Cardiac Progenitor Cells Reduces the Risk of Arrhythmias,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未避免单纯重复,我们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将原定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改为HSV-1型病毒性心肌炎大鼠模型。.HSV-1及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uman Herpes Simplex Virus-1, HSV-1),是一种人类普遍易感的病毒。但HSV-1型心肌炎在临床上不算常见,相关研究也较少,于是,我们尝试建立HSV-1型病毒性心肌炎大鼠模型并探索其治疗前景。.在研究中我们意外的发现,自吞噬有可能在HSV-1型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主要降解途径中的一种,自吞噬是对胞内可“再回收”的物质,例如衰老的蛋白、核糖体、脂质,以及丧失生物学功能的完整细胞器等,进行降解并促进其能源回收的一种代谢方式。于是我们抓住自吞噬可降解蛋白的这一特性,在HSV-1型病毒性心肌炎模型中,将自吞噬与Connexin43蛋白(Cx43)挂钩,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测自吞噬在HSV-1型心肌炎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1. 在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中,自吞噬可以调节Cx43水平,自吞噬增强则Cx43水平降低,自吞噬抑制则Cx43蛋白累积;.2. 在HSV-1心肌炎细胞模型中,自吞噬增强可下调病毒滴度,从而改善HSV-1所导致的Cx43功能不良,而自吞噬抑制虽然能够使得Cx43蛋白累积,但其所聚集的Cx43无信号传导功能;.3. 对于自吞噬活性的调节,都通过调节自吞噬上游信号通路,即Akt/mTOR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而实现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小分子肽PDRL23A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Shh转染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试验研究
藏药矮紫堇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
一种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治疗靶向传递载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