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下滴灌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改善作物品质的技术优势,而且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然而,膜下滴灌技术对日光温室小气候的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项目通过滴灌与沟灌的对比试验,在小气候因子实时监测、生理生态指标测定和田间病害调查的基础上,主要研究:(1)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膜下滴灌技术对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因子的影响规律和优化特征;(2)小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土壤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作物抗病性的影响;(3)在调查作物病害的发生类型和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阐述膜下滴灌对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因子与作物病害特征的影响。通过以上试验测定与分析,科学阐述膜下滴灌的技术优势,综合温室内小气候因子、作物耗水过程和作物病害发生程度,对滴灌灌溉制度进行优化,为日光温室内滴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地面灌溉和滴灌对温室农田小气候的影响特征,测定和分析了黄瓜生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调查了作物病害的发生程度,并且对灌溉制度进行了初步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技术对于改善温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土壤温度均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地面灌溉灌水期间,空气湿度下降接近35%,有效降低了叶片的湿润时间。不同灌溉方法对平均温度的影响差异不大,主要差异表现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其中:晴天、非灌溉条件下,滴灌处理的温度高于地面灌溉处理,在中午最高温度时温差达到1.7℃,灌水期间的最高温差达到接近18℃;阴天条件下,温度上升幅度小于晴天条件下,滴灌处理与地面灌溉处理的温度差异不大;但是在雪天缺乏持续光照条件下,地面灌溉的温度反而略微高于滴灌处理。 .根据潜在病害的分析结果,由于叶片湿润时间的增多,地面灌溉潜在病害的发生概率是滴灌的1.47倍,2-4月份发生潜在病害的几率最高,其中3月份温室大棚作物的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可能最大。叶片过氧化氢酶、根系活性的增强,提高了作物的光合能力,这可能是滴灌条件下作物抗病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结果表明,滴灌减少了养分的淋溶,增强了速效氮的利用效率,减少了速效钾的固定吸附,有利于促进速效钾的吸收利用;土壤微生物环境得到了改善,地面灌溉处理细菌/真菌比例增加,可能导致作物土传病害增加。.根据对土壤水分的监测结果,结合温室内小气候的变化特征,提出了灌溉制度应该根据不同种植茬适当调整。秋冬茬负压计应该控制在-40—-50kPa;冬春茬,尤其是5月份以后,通风条件改善,负压计应该控制在-30—-40kPa;单次灌溉量应该控制在3-5mm为宜,在冬季寒冷季节,灌溉量可适当增加,以降低灌溉频率,有利于土壤温度的升高和空气湿度的降低。.本实验结果对提高温室管理技术,探讨温室作物病害的发生特征及影响机理,优化膜下滴灌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创新地理学的批判性思考--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创新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灌溉制度对膜下滴灌棉花内生菌根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
微咸水滴灌对作物品质影响机理及优质高产灌溉制度研究
膜下滴灌条件下作物节水机理与最佳灌溉模式研究
滴灌施肥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