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意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游憩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受到一定挑战,如何合理配置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维护社会公平成为城市公共游憩空间规划面临的较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本项目拟以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以南京市为实证,运用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等学科理论,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GIS空间可达性分析、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供给分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社区差异、城市公共游憩行为的社区差异、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社会空间效应、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在理论上可进一步丰富转型期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在实践上可以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公平高效地配置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提供借鉴。
游憩与居住、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之一。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及城市社会公平的实现。本项目按照研究计划,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进行了以下研究:(1)城市公园服务效率与空间配置公平性研究:基于GIS平台,对南京市主城区公园服务覆盖率和重叠率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了公园的服务效率和空间配置的公平性。研究发现公园服务效率较为低,在街道尺度上公园空间配置较为合理、公平。(2)城市居民公共游憩动机行为及社区差异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公共游憩的动机主要包括接近自然与健康、个人爱好、交际、情感。其中接近自然与健康动机、个人爱好动机和情感动机在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3)城市公共游憩环境感知质量及社区差异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公共游憩环境质量感知可综合为景观与环境质量、游憩场地与服务设施、游憩文化与活动、日常服务与管理、卫生设施、交通可达性6个维度。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游憩环境质量感知在这6个维度的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转型期中产阶层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 - 以广州市为例
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的特征、效应与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开放平台数据的中国大城市内部贫困空间测度和分异机制研究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实践与社会建构:以广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