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5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针对该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据显示F-F大灭绝并非如以往所认识的那样是一次突发性事件,而是一个典型的渐进式的长期生物灭绝过程。然而,学术界焦点多集中在F-F之交,对于长期环境变化及其对绝灭事件的作用认识不一。研究表明:晚泥盆世氟拉早、中期碳同位素组成波动幅度达6~7‰,显示着碳循环系统以及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针对氟拉期的古环境变化进行研究,认识其环境变化对F-F绝灭事件的作用,有望为深入探讨F/F绝灭事件的成因提供更多客观信息。因此,本项目拟对我国四川龙门山,广西六景、大乐,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等地区晚泥盆世氟拉期腕足化石进行高精度的采样,分析腕足化石中微量元素以及碳、氧、锶同位素,通过不同地区的同位素变化频率及其幅度的对比,探讨该时期古环境变化。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5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长期以来科学研究表明F-F大灭绝并非突发性事件,而是渐进式的长期灭绝。针对氟拉期的古环境变化进行研究,认识其环境变化对F-F绝灭事件的作用,有望为深入探讨F/F绝灭事件的成因提供更多客观信息。本项目拟对我国晚泥盆世氟拉期剖面进行高精度的采样,分析样品中碳、氧、锶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组成,通过不同地区的同位素变化频率及其幅度的对比,探讨弗拉期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弗拉早期transitan-punctata以及弗拉中期punctata-hassi之间有着两次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对应着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并且首次碳同位素漂移transitan-punctata的最高值对应着生物相对丰度的最低值,既是低温-碳同位素高值-生物相对丰度低值 。我们认为弗拉斯是个温暖时期,海平面变化以及气候的改变导致海水中有机碳埋藏速率发生变化,进而发生碳同位素漂移。此项研究表明:F-F生物绝灭事件不是突发事件,而频繁的扰动和累积的综合效应,早在弗拉早期就已经开始,只是在F-F之交达到质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鄂湘皖晚泥盆世古植物、古环境和古地理研究
甘肃白银晚泥盆世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及其古环境重建研究
华南晚泥盆世微生物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意义
华南中-晚泥盆世过渡期的底栖生物群及弗拉斯期早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