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南海为研究区,以揭示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深部结构差异为目标,在2009年南海海底地震仪(OBS)观测剖面数据基础上,引入最新的航磁数据,结合研究区的反射地震与其他地质资料,利用射线追踪、走时模拟、反射地震成像及重磁二度半拟合反演等方法,建立南海南、北陆缘多条典型剖面的速度结构、密度结构、磁性结构和变形样式,通过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手段(如位场异常分离、小波分解、重力-磁力,重力-地震联合反演,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分析、反射剖面地震处理解释等)勾绘南海密度、磁性基底起伏,前新生代生代残留盆地的宏观格架与残余厚度;根据南海地壳上地幔结构特点和断裂、火成岩的分布特征,对比研究区南、北陆缘深部结构的异同,探索深部构造对浅部构造的制约关系,为南海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动力学和前新生代油气研究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研究首先针对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关键剖面OBS973-3的MCS和OBS数据开展了处理工作,并与OBS973-1剖面的MCS/OBS数据的处理工作相衔接,对穿越南海西南次海盆陆缘的OBS剖面的地震结果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力反演,讨论了岩石圈演化过程中的多期张裂和海底扩张的模式。.利用全球的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数据,参考前人的地震测线结果,选取了穿越南海南北陆缘的5条典型剖面,进行了重磁数据的反演拟合工作。讨论了南海大陆边缘的地壳属性和共轭点的位置。并利用地球物理反演手段,计算并讨论了南海中生代厚度分布,并绘制了南海地区的地壳厚度图、莫霍面深度图和磁性基底深度图。此外,利用磁异常信号提取技术,对南海地区的火成岩和断裂的分布进行了识别并绘制成图。.最后,综合多种地球物理手段的处理结果,结合典型剖面的深地震探测数据的反演和解释,提出南海西南次海盆从非稳态的大陆岩石圈到海底扩张停止后的六个典型阶段,阐述了南海从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的过程中深部构造的变化对浅部构造的影响,为讨论南海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零样本学习综述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氰化法综合回收含碲金精矿中金和碲的工艺研究
南海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响应
藏南裂谷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南海南北大陆边缘对比中的断裂与火成岩重磁识别方法研究
华南与南海北部深部构造特征综合地球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