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凤菜Gynura bicolor DC.和白凤菜Gynura divaricata(L.)DC是菊科菊三七属的两种药食两用植物,民间广泛应用于疗糖尿病的治疗,课题组前期的研究验证了它们确切的降血糖效果。但有文献报道其同属植物中含有肝毒性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本项目对红凤菜和白凤菜的降血糖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高效低毒的降血糖活性单体成分,采用多种酶和受体为靶点的降血糖模型,探索其降血糖作用机理;同时通过LC-MS等方法对两种植物可能含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进行检测分析,对检测到的生物碱采用植物化学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对其毒性进行评价,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创新性中药新药提供线索,为红凤菜和白凤菜的食用药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红凤菜Gynura bicolor 和白凤菜Gynura divaricata是菊科菊三七属的两种药食两用植物,民间广泛用于糖尿病治疗。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了其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有降血糖活性。本研究对其降血糖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从红凤菜中分离鉴定2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其中4个降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从白凤菜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采用与降血糖机理有关的抗氧化自由基、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试验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1B的抑制体外实验,结合小鼠动物试验,对红凤菜中分离纯化的总黄酮提取物,红凤菜、白凤菜(NH4)2SO4不同饱和浓度沉淀蛋白,及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红凤菜和白凤菜降血糖主要活性物质为蛋白类、黄酮类物质,而其他一些化合物如红凤菜中特有的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和白凤菜中特有的奎宁酸咖啡酰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 由于菊三七属一些种中发现了肝毒性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为确保使用安全性,本项目对红凤菜、白凤菜中PAs成分进行了研究。从白凤菜中分离得到1个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经鉴定为全缘千里光碱(integerrimine)。运用UPLC-MS技术,经过标准品对照、质谱特征性碎片离子解析及文献比对等手段,对不同产地的8份红凤菜、白凤菜样品进行了检测,从中检出了27个PAs类成分,推断了其中11个PAs结构。并以不同产地红凤菜、白凤菜中均含有的全缘千里光碱为对照品对红凤菜、白凤菜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的总生物碱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红凤菜和白凤菜不同种内和种间生物碱含量差异巨大。与此同时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测定红凤菜和白凤菜的体外肝毒性。结果显示白凤菜的生物碱提取物略有毒性。根据以上安全性试验结果推测红凤菜、白凤菜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毒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毒理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住区生物滞留设施土壤生境与种植策略研究
红凤菜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
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内在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珍珠菜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
蓬子菜静脉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