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选择几类代表性的铁基超导体设计元素掺杂,通过结构表征、输运性质、磁性质和热电性质等测量手段获得各种有序基态(如反铁磁和铁磁态,半金属态,绝缘态,超导态 和重费米子态)的演变规律、低能激发信息 ,以及可能存在的量子相变, 完善电子态相图,建立正常态物性与超导电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发掘磁性或者磁涨落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3d-电子与4f电子之间耦合所起的作用,澄清决定超导电性发生的内禀因素。对于不同种类结构的铁基超导体,通过杂质效应的研究, 结合理论分析, 判断这些体系的超导配对对称性,力图澄清超导配对对称性与晶体结构、电子结构以及掺杂类型和掺杂浓度之间的联系,对铁基超导体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获得自洽的实验结论。本项目研究结果将为解决铁基超导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为发现新超导体提供启发。
本项目以不同晶格位的元素替代为探针,利用输运性质、磁性和热力学性质等测量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铁基超导体和BiS2基超导体及相关化合物的物性和电子态相图,加深了对铁基超导体等非常规超导电性的认识。取得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利用P掺杂引入化学压力效应,结合物理压力研究,在含有Ce元素的1111型磷族化合物CeNiAsO中发现了由于Kondo坍塌引起的量子相变;(2)利用Zn作为非磁性杂质,对LaFePO和K0.8Fe1.7Se2等铁基超导体的杂质效应研究表明前者可能为s+-或者d-wave配对,而后者可能是通常的s-wave配对。(3)发现了La掺杂的新BiS2体系超导体(Sr,La)FBiS2;(4)通过元素替代获得了2个新的层状结构的稀磁半导体。本项目共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Nature Mater. 1篇, PRB 5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铁酸锌的制备及光催化作用研究现状
高庙子钠基膨润土纳米孔隙结构的同步辐射小角散射
粘土矿物参与微生物利用木质素形成矿物-菌体残留物的结构特征研究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韧K65管线钢用埋弧焊丝的研发
铁基铁磁超导体的化学掺杂与物性研究
电子到空穴掺杂BaFe2As2铁基超导体系的电子拉曼散射实验研究
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实验研究
铁基超导体的局域电子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