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与榕小蜂是研究种间互作的经典模型之一。本研究以鸡嗉子榕与其榕小蜂蜂和钝叶榕与其榕小蜂为研究材料,以互作双方化学信息物质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根据化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原理,应用行为反应、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测定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代表性的榕果化学信息物质,对比榕蜂关系中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对化学信息物质的利用及嗅觉受体的异同,阐明嗅觉识别机制,揭示两者间的化学通讯以及物种形成与进化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探索榕-蜂互作系统稳定共存的机制。
榕果阶段性挥发物是榕果与榕小蜂交流的媒介,其特异性成分和配比对榕小蜂寄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选取典型的鸡嗉子榕蜂群落和同步产卵的钝叶榕榕蜂群落,对比榕蜂关系中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对化学信息物质的利用和非典型嗅觉受体的异同。结果发现:(1)窝榕小蜂、妃延腹榕小蜂、拉长鞘榕小蜂、缩腹榕小蜂和伪鞘榕小蜂在榕果发育至接收期(B期),B期,B+4天,B+10天,B+19天开始产卵,存在明显的寄主搜寻和识别行为;(2)多孔板形感器是榕小蜂寄主识别最重要的嗅觉器官,特别是传粉榕小蜂触角上的多孔板形感器有着明显的延伸、增多和末端分离的特征,利于在复杂生态环境下实现寄主信息的感知;(3)鸡嗉子榕蜂群落中各物种寄主选择主要利用阶段性榕果所释放的主要挥发物,但传粉榕小蜂窝榕小蜂可利用微量成分吲哚,且吲哚与主要成分对苯甲基醚存在相互增盈效应;(4)钝叶榕三种同步产卵的榕小蜂可利用榕果接收期时释放的6-甲基-5-庚烯-2-醇和芳樟醇进行寄主定位,微量6-甲基-5-庚烯-2-酮有增盈效应;(5)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非典型嗅觉受体Or83b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但传粉榕小蜂的直行同源基因比非传粉榕小蜂具较高的同义替换率和较低的密码子偏爱性,意味着传粉榕小蜂与寄主之间存在着更为专一的生活习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寄主交换榕蜂系统中榕小蜂寄主选择与可塑性研究
榕树-传粉榕小蜂-非传粉榕小蜂的协同系统发育研究
榕树——榕小蜂化学通讯中的扩散协同进化研究
小叶榕传粉榕小蜂和欺骗性小蜂共存的生态行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