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溴代阻燃剂五溴甲苯对斑马鱼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906181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4.00
负责人:陈香平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9
结题年份:2022
起止时间:2020-01-01 - 202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五溴甲苯神经毒性新型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
结项摘要

Pentabromotoluene (PBT), a novel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 is widely us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environment and organisms in China. However, its toxic effects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are not well-known. Using molecular docking simulation calculation, we found that PBT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could form a relative stable complex. The results of in vivo study from zebrafish experiment showed that PBT inhibited AChE activity and caused neurobehavioral toxicity. In this project, zebrafish will be selected as a model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toxic effect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BT; We will investigate the toxicokinetics of PBT, identify the key target related to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neurotransmitters and AChE. Based on 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 the binding kinetics will be performed though the assays of affinity and binding and dissociative pattern of PBT and AChE. Using CRISPR-Cas9, we will explore the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 in mediating role of PBT-induced neurotoxicity. The overall study will be contribu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toxic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emerging toxicant.

五溴甲苯(PBT)是我国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广泛存在于环境和生物体内,但其毒性效应和环境健康风险了解甚少。申请人利用分子对接模拟计算表明,PBT可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形成较稳定的复合物,斑马鱼活体实验证实PBT可抑制AChE活性,并引起神经行为毒性。为深入了解PBT毒性效应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本项目拟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PBT对斑马鱼的毒代动力学,阐释其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探究PBT对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基因、神经递质及AChE的影响,明确PBT暴露引起斑马鱼神经行为毒性的关键靶点;基于生物膜干涉技术,检测PBT和AChE的亲和力和结合解离模式,揭示PBT和AChE的结合动力学过程;利用CRISPR-Cas9技术,探究乙酰胆碱受体(AChR)在PBT神经毒性过程中的介导作用,阐明PBT致毒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可为PBT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单环芳烃类新溴代阻燃剂五溴甲苯(PBT)、六溴苯(HBB)和五溴苯(PBB)是我国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新溴代阻燃剂(EBFRs),广泛存在于环境和生物体内,但对它们的毒性效应和环境健康风险了解甚少。因此,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PBT、HBB和PBB的神经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 PBT、HBB和PBB染毒对斑马鱼均未引起明显的致畸效应,这表明它们急性毒性较低。但是,斑马鱼神经行为测试发现300μg/L HBB、100、300μg/L PBB和PBT显著降低了活力及光暗周期反应能力,这表明PBT、HBB和PBB具有神经毒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了PBT、HBB和PBB在斑马鱼中的毒代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PBT、HBB和PBB在斑马鱼体内的蓄积含量均随染毒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不仅产生了脱溴代产物,还产生了毒性更大的羟基代谢产物——五溴苯酚(PBP)。此外,PBT、HBB和PBB均显著改变了中枢神经发育关键基因(ache、α1-tubulin、mbp、gfap、gap43)及蛋白(gap43、α1- tubulin和mbp)表达量。因此,PBT、HBB和PBB可能通过细胞骨架调控、神经元成熟、轴突生长和神经元分化等非靶标途径,诱导了神经毒性作用。分子对接模拟计算表明PBT、HBB和PBB可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相互作用,它们都能与TRP304的残基形成π-π相互作用,与PHE313形成卤素键,形成最优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25.5 kJ/mol、-24.3 kJ/mol和-23.4kJ/mol。斑马鱼活体实验证实PBT、HBB和PBB可抑制AChE活性,并增加了斑马鱼体内神经递质ACh含量,降低了Ch含量。PBT、HBB和PBB、以及它们的脱溴产物均未与AChE结合。但是它们的羟基代谢产物五溴苯酚 (PBP)在体外可与AChE结合,其中亲和力(KD)为157μM,结合速率(ka)和解离速率(kd)分别为133 μM-1S-1和2.09 S-1。通过加入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 激动剂和抑制剂,发现PBT作用的nAChR为N1型。可见,PBT、HBB和PBB引起神经毒性,不仅与乙酰胆碱能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受损有关,还与它们在体内生成毒性更大的羟基产物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为PBT、HBB和PBB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2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3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DOI:
发表时间:
4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1.04.003
发表时间:2021
5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陈香平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六溴环十二烷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批准号:41001337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李博文
学科分类:D0708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新兴溴代阻燃剂的水环境暴露、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

批准号:21737005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周炳升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30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3

新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和五溴甲苯的暴露评估和生物转化研究

批准号:21607010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牛宇敏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和神经行为毒性效应研究

批准号:21307096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陈将飞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