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Z为番荔枝酰胺衍生物,药效学显示具明显的抗帕金森氏病(PD)作用。对其药代特性研究发现,FLZ能够通过血脑屏障(BBB)进入大鼠脑内,而且在脑内的吸收和消除与血液中的同步,但是FLZ的脑内AUC与血中比值只有5%,说明FLZ进入大鼠脑内受到了限制。深入研究影响FLZ进入脑内的机制,阐明FLZ进入脑后的代谢特点,是关系FLZ成药性的重要问题。本课题在已开展的药代研究基础上,建立更灵敏的HPLC-MS/MS方法检测FLZ含量,同时分析FLZ在正常大鼠及在6-OHDA诱发PD模型大鼠脑内的代谢特点;采用在体脑内微透析技术及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体外BBB模型,利用特异性抑制剂,研究已明确与PD病相关的,且人和大鼠BBB均高表达的ABC超家族转运蛋白P-gp和BCRP对FLZ通过BBB影响,深入分析影响FLZ透过BBB进入脑内的因素,阐明其脑内的代谢特点及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代谢异同。
作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其脑内代谢特点,特别是在病理条件下的代谢特点对该药的成药性评价至关重要。本项目首先对FLZ在正常及6-羟基多巴胺诱发的帕金森氏病大鼠脑内分布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准确、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HPLC-MS/MS)的方法,对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的FLZ浓度进行测定。能够满足大鼠脑组织和血浆中FLZ的测定要求。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正常大鼠,以及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部位神经元,形成帕金森氏病(PD)大鼠。结果表明,FLZ静脉给予正常大鼠后,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平均血脑屏障透过率为0.073(药物100%透过时,透过系数为1),且在所采集的7个区域分布无明显差异。FLZ在PD大鼠的脑组织各区域之间分布无明显差异。通过测定大鼠预先给予P-糖蛋白(P-gp)抑制剂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抑制剂后脑组织和血浆中FLZ浓度,结果表明,P-gp被抑制后,FLZ透过血脑屏障的程度大幅升高,而BCRP被抑制后,对FLZ透过血脑屏障无显著影响。由于FLZ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90%,因此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实时、连续地在大鼠脑组织和血中采样,研究游离FLZ在正常和PD大鼠脑内代谢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大鼠和PD大鼠静脉给予FLZ后,FLZ在正常组大鼠的血脑屏障透过率高于PD大鼠,但无显著性差异。成功分离并培养了正常和P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其中PD rCMECs的成功培养为首次,该细胞保留了在体PD大鼠脑内皮细胞损伤和紧密连接(TJs)破坏的病理学改变。利用上述原代细胞与C6细胞不同方式共培养,建立四种体外BBB模型,经过系统评价,该四种模型虽有所差异,但均稳定可靠,能较好模拟生理和PD病理BBB的在体状态,适用于药物体外BBB转运实验。利用该模型及多个研究发现,FLZ是P-gp的底物,而非BCRP的底物,P-gp介导的外排是FLZ在生理和PD病理状态下具有良好体外BBB透过性,却呈现极性转运特性的原因,也是影响FLZ跨BBB转运的主要因素。应用P-gp抑制剂可增加FLZ进入脑内的量。研究中同时发现,FLZ本身对6-OHDA损伤的BBB内皮细胞TJs有明显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和PD条件下P-gp表达量升高可能是在TJs开放的病理状态下FLZ入脑未见增加的主要原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基于鞘脂质组学DNFB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模型生物标志物和雷公藤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抗帕金森氏病的分子机制与热休克蛋白70的关系
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通过抑制炎症治疗帕金森疾病的药理作用以及机制分析
中药复方(小续命汤)有效成分组代谢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
老年大鼠脑内白细胞介素1 对HPA 轴的调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