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磁层“鼻状”离子谱结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574162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罗浩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尧中华,熊波,郭志芳,赵岩
关键词:
磁暴环电流“鼻状”离子谱结构亚暴
结项摘要

The “Nose-like” ion spectral structures are formed by ions in the near-Earth plasma sheet penetrating into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Many studies had sh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ose structures was controlled by the large-scale convection electric field, gradient-curvature drift and corotation electric field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during geomagnetic quiet condition. However, during geomagnetic active periods, especially during the storms and substorm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are still under deb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ose structures for different ions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In this project, joint observations from Van Allen Probes, THEMIS, and Cluster will be used to statistically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Nose-like” ion spectral structures in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ose structures between the protons and oxygen ions during storm periods and with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respectively, we will analyz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differences. The projec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injection mechanism of the ions from the plasma sheet into the inner magnetosphe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orm and substorm, and thu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ring current formation.

内磁层“鼻状”离子谱结构是指近磁尾等离子片中离子注入至内磁层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离子能量谱分布结构。已有的研究认为,在地磁平静时期,“鼻状”结构在内磁层的分布特征依赖于磁层大尺度对流电场、曲率-梯度漂移以及内磁层旋转电场的共同作用。然而,在地磁活动时期,特别是磁暴与亚暴发生期间,这种离子结构的时空特性及其形成机制仍然备受争议,不同离子(氢离子和氧离子)所形成“鼻状”谱结构的差异及形成原因仍有待研究。本项目拟利用Van Allen Probes、THEMIS,和Cluster卫星在内磁层的联合观测,通过个例、统计及理论分析,系统研究“鼻状”离子谱结构在内磁层的空间分布特性以及时间演化规律,比较磁暴期间不同离子“鼻状”谱结构的异同,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物理成因。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揭示暴时近磁尾离子向内磁层的注入机制以及磁暴与亚暴的关系,为环电流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项目摘要

利用2013-2015年Van Allen Probes 离子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鼻状”离子谱结构的空间分布特性及时间演化规律,详细研究了“鼻状”离子谱结构数量的磁地方时及L值依赖性,并探讨了该依赖性的物理成因。研究发现,单个“鼻状”离子谱结构主要出现在夜测,而双“鼻状”离子谱结构则主要出现在日测,但区分这两种结构的分界线并和晨昏线重合,而是以03-15MLT为分界线。利用离子反向漂移轨迹追踪方法模拟不同能量离子的漂移时间及轨迹的结果显示,造成“鼻状”离子谱结构数量呈现磁地方时依赖性的物理原因是不同能量离子漂移时间差异造成日测区域出现明显的离子禁区,从而显示出双“鼻状”结构,而夜测离子的漂移时间明显短于日测,不容易形成离子禁区,因此在夜测主要呈现单“鼻状”离子谱结构。而以03-15MLT为分界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尺度对流电场的晨昏不对称性造成。项目的研究结果首次定量研究了离子谱结构的在各个地方时上的分布,为环电流的形成机制以及磁暴与亚暴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3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19.016
发表时间:2020
4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DOI:10.19596/j.cnki.1001-246x.8419
发表时间:2022
5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DOI:10.14075/J.gg.2016.11.015
发表时间:2016

罗浩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60903209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500931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71671116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204122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703121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61003255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0501020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171112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305376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704138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71874212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408217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874197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磁层爆发性整体流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过程

批准号:40474062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曹晋滨
学科分类:D0411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内磁层磁声波特征参量的空间分布研究

批准号:4187419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袁志刚
学科分类:D0411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韶关地区区域元素概率分布、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

批准号:49473177
批准年份:1994
负责人:鲍征宇
学科分类:D0302
资助金额: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内磁层中电磁离子回旋波的分布及其激发机制的研究

批准号:41504126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王德栋
学科分类:D0411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