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多,但微体古生物尤其是沟鞭藻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这给中国的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白垩系划分和对比造成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大化石的地区,更显示出沟鞭藻等微体化石的重要性。本项目将对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海相和非海相沟鞭藻进行系统研究,讨论沟鞭藻组合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建立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海相及非海相沟鞭藻植物群的演替序列;探讨晚侏罗世-白垩纪沟鞭藻多样性演变的过程和表现型式;同时根据沟鞭藻组合特征并结合菊石、双壳类等化石和沉积学、地球化学等资料探讨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古环境演变规律。本项目将为东北地区沟鞭藻研究提供更多资料,并进而为东北乃至中国的海相及非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更多依据。
本项目对中国东北地区辽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36条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剖面(点)的共约600件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国内外前人工作,发表英文论文《Cretaceous non-marine dinoflagellate biostratigraphy》。论文对已有的国内、外非海相白垩纪沟鞭藻类组合进行了归纳,其中尤其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归纳,为以后同期地层的沟鞭藻类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对采自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大磨拐河组的孢粉样品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孢粉属种与含量的变化,划分出三个孢粉亚组合,并判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巴列姆期。初步探讨了该地区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演变,认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巴列姆期这一地区很可能为温暖潮湿的温带——亚热带气候。.黑龙江饶河东安镇组上段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较好的孢粉化石和一些保存不佳的沟鞭藻类。根据对孢粉化石的初步鉴定,可以推断东安镇组上段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早白垩世晚期。.获得了成都地调中心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侏罗世地层中采集的样品,对其中的沟鞭藻进行了研究,暂称为Ctenidodinium-Gonyaulacysta组合,根据主要分子在世界其它地区的时代延限,推断其地质时代可能为中——晚侏罗世巴通期——基末里期。虽然这些样品来自青藏高原,但对今后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沟鞭藻类及其地层学研究有较重要的对比意义。.已发表1篇论文,另有1篇论文待发表,1篇论文正在撰写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生活史策略对温度和食物密度变化的响应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轮藻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
东北地区白垩纪沟鞭藻和沉积环境研究
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及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研究
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及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