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类林的引种在解决当地经济问题的同时,由于引种地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云南省天然林的发展空间造成了威胁,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本项目以引种面积较多的云南省尾叶桉类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遥感和GIS等多学科方法和手段,研究尾叶桉类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尾叶桉类林对水分和地力的消耗水平,分析尾叶桉类林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建立尾叶桉类林引种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保护和发展天然林植被的角度,研究尾叶桉类林与天然林之间的空间格局关系,设计尾叶桉类林引种的生态安全格局,总结并提出一套外来树种引种的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和方法,为山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管理,尤其是为外来树种引种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桉树的大规模引种,出现了一系列的争议和环境问题,其根源之一是引种经营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环境效应分析数据及引种的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因此项目以尾叶桉类林为研究对象,以大面积引种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和孟连县为研究区,研究尾叶桉类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尾叶桉类林对水分和地力的消耗水平,分析尾叶桉类林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建立尾叶桉类林引种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从保护和发展天然林植被的角度,研究尾叶桉类林与天然林之间的空间格局关系,设计尾叶桉类林引种的生态安全格局,总结并提出一套外来树种引种的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和方法,为山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管理,尤其是为外来树种引种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重要结果:(1)尾叶桉类林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文山州、临沧市等地区,主要由金光集团于2003年-2008年种植的,面积约56136hm2,其中以普洱市澜沧县(约30270 hm2)、西盟县和孟连县(约6160hm2)种植面积规模最大、最集中。林地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占研究区面积的64.19%。.(2)在第一轮伐期内,尾叶桉类林引种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产生了影响,与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思茅松人工林和灌木林等比较,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程度不一样;尾叶桉类林引种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变化大小与尾叶桉类林引种前原用地类型关系很大。.(3)影响尾叶桉类林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土壤K值、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其中海拔高度是主导因子。研究区尾叶桉类林适宜性分为四级,即最适宜Ⅰ级、一般适宜Ⅱ级、临界适宜Ⅲ级和不适宜Ⅳ级。区内尾叶桉类林适宜程度有较大差异,研究区94.2%的面积适宜尾叶桉类林生长,仅5.8%的面积不适宜尾叶桉类林的生长,主要限制因素是海拔高度和气温。.(4)选择次生常绿阔林为保护“源”,地表覆盖类型、海拔、坡度、土壤质地和公路等为阻力因子,基于MCR模型建立最小累计阻力面,识别了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用最小累积阻力阈值划分了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生态功能区,并界定桉树禁止种植区和桉树可种植区,最终组合成两个方案的中级和高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总结出的一套外来树种引种的模式,为其它外来经济树种的引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尾叶桉与细叶桉RAPD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尾叶桉和细叶桉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尾叶桉分枝角度遗传调控机制研究
云南大规模桉树引种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其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