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叶猴是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喀斯特石山中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其分布范围内的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本项目通过研究不同分布区内植被的组成、食物的可获得性、食物化学特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与黑叶猴觅食行为的关系,从深层次了解影响黑叶猴觅食行为的因素。在大尺度上研究黑叶猴食物种类和食物部位及其化学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阐明黑叶猴如何适应喀斯特石山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黑叶猴在种的水平上的食物可塑性和食物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对黑叶猴觅食物的相对影响,对该物种的重引入、异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为了研究食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时空变化对黑叶猴觅食行为的影响,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以及全事件取样技术等研究了广西扶绥野生黑叶猴的行为;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黑叶猴栖息地植被组成,样线法监测了栖息地中食物的可获得性及其季节性变化。采用凯氏定氮法测量食物粗蛋白含量,用Folin-Denis法对其总单宁含量进行测定,以及用XRY-1C 氧弹热量计测定了黑叶猴食物的能量。主要结果如下:黑叶猴栖息地中食物可获得性有季节性变化,成熟叶和嫩叶可获得性指数分别为3.73-4.97和0.57-3.25,其他食物部位的可获得性指数低于1.0。黑叶猴在扶绥取食61种植物,其食物种类和部位的选择不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不同食物部位和生活型的平均粗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不大(11.0%-12.0%),粗蛋白含量不是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因子(p>0.05)。黑叶猴食物单宁在种间变异非常大,黑叶猴对食物的单宁表现了较强的抵抗能力。黑叶猴食物平均能量为17.6kj/g,月份间平均能量差异不显著(p>0.05),食物能量不是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首要因子(p>0.05)。影响黑叶猴家域利用的因素是安全考虑而不是食物可获得性 (p>0.05)。黑叶猴群属于领域不明显和两性迁移的物种。群与群间有相互使用对方夜宿洞的现象。雄性通过结盟夺取优势地位,并出现杀婴行为。本项目向人们展示了黑叶猴许多不为人知的行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极大地丰富了这个种的生物学资料,对今后进一步深入地开展黑叶猴生物学研究和保护生物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黑叶猴不同地理种群的觅食对策比较--生境差异与行为适应
中国食物贸易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风险和调控研究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獐觅食对策和生境选择的影响
黑叶猴的觅食生物学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