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积盆地动力学分析思路为指导,以南海北部陆缘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及珠江口盆地中新世末期(5Ma)地震反射界面发育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机制研究为主线,利用盆地油气勘探中积累的高精度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深入系统的研究该界面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内的地震反射、剥蚀量、断裂活动、沉降速率等发育特征,进而研究界面的形成过程及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确定该界面的构造变革性质。本项研究有助于探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周缘印-澳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在中新世末期所发生的板块运动学调整重组事件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的耦合效应,完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动力学演化过程,所得认识对于研究区油气勘探亦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井震标定、地震剖面解释解释,厘定了南海北部陆缘盆中新世末期构造变革界面(SLM)的发育特征,其中以发育于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晚中新世末巨型海底中央峡谷为重点解剖对象,详细的研究了峡谷的形态、内部充填结构、发育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项目取得的就要研究成果如下:. (1)SLM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有两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①在盆地局部见有明显的侵蚀角度不整合;②盆地在此界面后进入快速沉积沉降阶段;. (2)提出海底峡谷形成于中新世末构造变革时期(5.5 Ma,对应于T30地震反射界面),明确大规模海底重力流(浊流、碎屑流、滑塌)侵蚀是中央海底峡谷形成的主要机制;. (3)峡谷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海平面下降、陆架侵蚀、1号走滑断层活动、古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关系。其中1号走滑断层活动、古地形地貌对峡谷的形成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4)峡谷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海平面下降、陆架侵蚀、1号走滑断层活动、古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关系。其中1号走滑断层活动、古地形地貌对峡谷的形成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钻井及峡谷充填演化模式表明其充填过程向上变细的多期正旋回充填过程;单个旋回垂向上由下到上由滑塌或碎屑流到厚层块状浊流到砂泥互层到深海泥岩构成,代表重力流垂向衰减的过程。. (6)西沙海槽内现今存在的峡谷地貌是晚中新世末期古峡谷地貌形态继承沉积的结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耗散粒子动力学中固壁模型对纳米颗粒 吸附模拟的影响
硫化矿微生物浸矿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南海北部陆缘琼东南盆地晚渐新世始末构造变革界面及其控藏研究
渤海湾盆地中始新世末期构造变革界面研究
南海北部陆缘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盆地沉积充填与构造背景研究
南海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构造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