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将普通小麦品种Hope和RE的耐热性基因定位在有关染色体上,发现小麦的耐热性基因主要位于部分同源群2、3和4的染色体上,而A和B基因组上的耐热性基因的效应明显大于D基因组。查明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不同,位于2A和3A上的耐热性基因效应最大,且表现为显性遗传。首次提示了12种不同物种的异源细胞质在耐热性上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异源细胞质与细胞核基因型之间的耐热性表达上存在显著的核质互作和核质杂种优势,发现高大山羊草在5个耐热性明显不同的核基因型背景下均能显著提高耐热性。经田间和室内鉴定,筛选出16份在育种上有利用价值的小麦耐热性种质。发表论文10篇,培养博士1人,博士后1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甘肃、青海地区小麦条锈菌监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优质高产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金石农1号
小麦抗旱耐热性QTL的遗传重叠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
小麦耐热性的QTL定位
TaFKBP65调控小麦耐热性的分子机理研究
地衣芽孢杆菌耐热性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