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属物种形成的核心驱动力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67021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2.00
负责人:刘占林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西北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何玮,Rodney J Dyer,潘锦,李建芳,杨颜慈,赵建花,闫婧,任婷
关键词:
物种形成选择遗传分化基因流适应
结项摘要

Reproduction isolation is the basis of species maintenance and could arise from intragenomic conflict, limited gene flow and natural selection.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such factors drive population divergence and speciation. Rehmannia becomes good materials for speciation study due to its complexity involving sympatric / allopatric diploid and polyploid species. In previous studies, phylogeograph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methods were used to elucidate the geographic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natural populations. But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procedure of speciation in Rehmannia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project,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 will be used to compare the genomic structure, gene flow and selection level between species pairs. Our aims are: (1) to elucidate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Rehmannia. (2) to know the patterns of the genomic organization. (3) to screen genes possibly experienced with selection and local adaptation. (4)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conflictual speciation, mutation-order speciation and ecological speciation. The results will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speciation mechanism of Rehmannia, but also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breeding improvement of R. glutinosa, the famou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erb.

基因组冲突、限制性基因流与自然选择能够强化群体的生殖隔离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然而它们是如何次第或共同作用驱动物种分化与生态适应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具备异域-同域地理分布模式和倍性变化的地黄属为从属水平探讨物种形成过程中多因子综合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契机。在前期研究种间关系与地理遗传变异的基础上,本项目利用转录组和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技术,比较各物种对之间基因流水平、选择作用强度等方面的遗传变异规律,阐明物种详尽的群体进化历史,揭示物种分化与生态适应的遗传基础、研究种内可能存在的地理隔离与局地适应,探讨冲突式成种、突变式成种与生态成种等成种模型在地黄属存在的可能性与相互关系。这些研究能够拓展我们对于物种形成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为著名中药地黄的品种改良与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线索。

项目摘要

探究物种进化历史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是物种形成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本项目利用叶绿体基因组、转录组与简化基因组数据解析基因流、自然选择在地黄属物种分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1)地黄与茄叶地黄、裂叶地黄与高地黄分别是同种异名。(2)不同数据所构建的种间关系并不一致,说明地黄属物种分化过程十分复杂。地黄(四倍体)与本属其它物种(二倍体)在核基因组成上差异较大,但叶绿体基因组显示其与裂叶地黄关系密切,说明基因组倍性差异是地黄与二倍体物种分化的关键。叶绿体基因组显示湖北地黄为独立种,而核基因组成与天目地黄相一致,暗示着二者曾经历广泛的基因渗透。天目地黄与湖北地黄的分化主要体现在近期地理隔离导致的有限基因流上,而花色、花期差异是同域分布的湖北地黄与裂叶地黄生殖隔离的主要因子。(3)地黄属各物种占有相对独立的分布区并对各自生境产生适应性,部分表型(如花发育、根膨大)相关基因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也说明自然选择在有效维持物种稳定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4)地黄属各物种的种内进化历史各有不同:湖北地黄、裂叶地黄种群偏小,没有明显的遗传结构;地理因素则是天目地黄群体遗传分化主要驱动因子;地黄的群体遗传结构明显与其冰期后向北扩散有关。综上,地理隔离造成的有限基因流与多倍化导致基因组冲突是地黄属物种分化的主导因素,各物种分化后受到生境、气候驱动而形成种特异的进化历史与生态适应性。这些研究成果为揭示物种的形成机理提供新模式,也为地黄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该项目共发表论文24篇,培养研究生6名。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2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3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DOI:
发表时间:2021
4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5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DOI:10.13925/j.cnki.gsxb.20200115
发表时间:2020

刘占林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0500033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671719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2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370353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870321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地黄属四倍体物种形成及栽培地黄起源研究

批准号:31770370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夏至
学科分类:C0208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地黄属植物物种分化及群体历史研究

批准号:31370353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刘占林
学科分类:C0208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豹子花属杂交物种形成研究

批准号:3150016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高云东
学科分类:C0201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吾属和垂头菊属物种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

批准号:30000012
批准年份:2000
负责人:刘建全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1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