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MI/RI本质上是一种强烈的炎性损伤过程,其渗出、充血过程与中医痰瘀的产生极为类似。在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初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可能是中医痰瘀病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其痰瘀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与脂代谢紊乱与血流变学异常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有关?阐明三者的关系将有助于阐释中医痰瘀病机,为临床痰瘀同治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拟以探讨脂代谢紊乱及血流变异常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切入点,以UPLC/MS、生物信息学等为核心技术,通过观察MI/RI炎症反应及代谢变化的动态演变和时相特点,以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痰瘀演变过程的特异代谢产物。以痰瘀同治法为干预手段,选取活血化瘀法和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并在两方合用基础上,观察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及痰瘀同治法对脂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大鼠MI/RI炎症反应的治疗作用,以此反证MI/RI痰瘀病机的生物学机制。
MI/RI的发生、发展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过程,研究显示血脂升高和血液流变性损害在缺血性心脏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血脂升高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均可使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发生异常改变,而血液流变性异常又会加重MI/RI。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可能是中医痰瘀病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而阐明脂代谢紊乱、血流变学异常及炎症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对深入挖掘MI/RI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即以三者间相关性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高血脂症MI/RI大鼠血脂、血液 流变学、炎症因子及代谢变化的动态演变和时相特点,分析总结其相关性特征,以期从中找出MI/RI痰瘀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本项目运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采用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min再灌注2h复制MI/RI模型,运用生化、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等技术,选择造模第2、4、8周作为观察时点,并对各组大鼠相同及不同时点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在造模第4周高脂模型组血脂升高、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低切及炎症因子表达开始出现明显异常,表明已经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而且随着造模时间的推移,至第8周,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出现显著升高,说明脂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异常逐渐加重,血液瘀滞明显。②在血脂、血液流变学出现升高的时点,血脂与血浆黏度、炎症反应呈正相关关系,且在第4周时,高脂模型组炎症因子ICAM-1、IL-6表达较第2周时显著升高,而此现象在假手术组、模型组间并没有出现,证明脂代谢紊乱可引起血液流变学异常,造成血液高粘、高滞、高聚状态;而高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又能刺激并加重MI/RI炎症反应程度。③代谢组学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高脂模型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明显,且其标志代谢物变化与血脂、血液流变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脂蛋白、乳酸,乙酰乙酸,N-乙酰糖蛋白,O-乙酰糖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等的谱峰强度改变较为明显。④实验显示痰瘀同治方可改善大鼠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减轻MI/RI炎症反应且作用优于其他各组,同时综合代谢组分析可见痰瘀同治方对低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O-乙酰糖蛋白等代谢产物影响明显,从而证明“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的发生与脂代谢紊乱及血流变学异常密切相关,且炎症因子ICAM-1、IL-6、低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乙酰糖蛋白可能是MI/RI炎症损伤痰瘀病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血瘀证病机研究--血瘀与肾虚关系探讨(一)
从IK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痰瘀病机的生物学基础
基于群体协同计算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处方优化研究
基于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探讨“痰瘀伏邪”病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记忆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