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以胜利探区孤南洼陷新生界油气藏为例,针对古地磁测定油气成藏期次及其时限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从岩心多磁成分精细分离、与含油气流体运聚有关的次生磁成分的判定、含油气流体-储集岩石相互作用的岩石磁学示踪、重矿物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次生磁成分地质年龄界定等5个方面综合推断孤南洼陷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期次及其时限,最终搞清含油气流体充注对储层磁性矿物的改造机理,研制出一套运用古地磁测定油气成藏期次及其时限的方法体系。
运用古地磁方法测定油气成藏期次及其时限,关键科学问题是含油气流体充注对储层磁性矿物的改造机理,包括两个主要研究内容,一是烃类流体运移聚集过程中储集岩磁性矿物的生成与变化规律;二是烃类流体侵位对储集岩剩磁稳定性的影响。截止目前,第一项内容已基本完成,第二项尚处于研究探索中。围绕着烃类流体侵位对碎屑储集岩磁化率、天然剩磁强度和磁性矿物的影响,取得了以下主要地质认识:岩性是控制磁化率信号强弱的首要地质因素,泥质成分含量指示磁化率十分灵敏,碎屑储集岩磁化率与含油性关系密切,以岩性为约束,扣除泥质成分的影响,储集岩含油程度越高,磁化率越低,两者呈负相关;含油标本的天然剩磁强度总体上略低于不含油标本,含油性对天然剩磁强度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在95%置信水平上,不含油标本和含油标本天然剩磁强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烃类流体充注于碎屑储集岩的有效孔隙和渗流通道是含油气流体与储集岩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烃类流体对碎屑储集岩的化学蚀变作用是次要的;烃类流体侵位,储集岩中的磁性矿物及其组合未发生明显变革,亦不存在某种演化序列或规律性,烃类流体化学重磁化不具普遍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深部流体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以惠民凹陷临南洼陷为例
盆地含油气成矿流体演化与金成矿和油气成藏作用—以黔西南地区为例
藏南高寒河谷铁路沙害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拉萨至日喀则、林芝铁路为例
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时限的古地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