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为代表的Ⅱ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自从2004年我们首次报道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可能是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的癌前病变后,对ESC的发生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认为ESC起源于子宫内膜中形态正常而p53免疫反应阳性的子宫内膜细胞(p53印记),经EmGD阶段后发展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最终发展至侵袭性ESC。这只是以p53为中心的改变,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和通路的影响,本课题通过对p53及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如MDM2、p21等分子水平改变的研究,在体外(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体内(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探讨ESC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确定有助于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最后采用宫腔细胞刷获取临床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检测其分子标志物,为ESC的临床筛查奠定实验基础,以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以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为代表的Ⅱ型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自从2004年我们首次报道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EmGD)可能是子宫内膜浆液性癌(ESC)的癌前病变后,对ESC的发生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认为ESC起源于子宫内膜中形态正常而p53免疫反应阳性的子宫内膜细胞(p53印记),经EmGD阶段后发展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IC),最终发展至侵袭性ESC。这只是以p53为中心的改变,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和通路的影响,本课题通过对p53及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如MDM2等分子水平改变的研究,在体外(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体内(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探讨ESC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确定有助于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最后采用宫腔细胞刷获取临床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检测其分子标志物,为ESC的临床筛查奠定实验基础,以实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本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进展较为顺利,后期动物实验及取临床标本部分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实验停滞不前。前期实验采用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p53及信号通路中MDM2分子,利用细胞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发病机制。通过转染含有p53基因的质粒给不表达p53基因的细胞株,其增殖及侵袭能力显著增强;并且针对p53基因合成siRNA,转染入SPEC-2细胞株,其p53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明显降低。后期动物实验未能按计划进行,将SPEC-2细胞种到裸鼠子宫腔内,建立人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原位移植模型失败。分析原因与手术操作、术后感染,裸鼠年龄,裸鼠子宫内膜增生程度等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早期诊断研究
LncRNA调控子宫内膜癌PTEN表达的分子机制
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SREBP1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