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开垦所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特别值得关注,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需求的双重驱动。本研究拟重建我国农牧交错带东段地区过去300年农业开垦与农牧交错格局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答距离现代最近一次农垦区扩张与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如何形成这个问题,揭示农牧交错带历史形成演变规律和时空变化,对于指导该区农业生产实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证我国的生产、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主要进展如下:(1)建立了过去30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地区土地开垦综合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了评估、同化;(2)基于《清实录》对研究区农垦区扩张和农耕界线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耕区界线范围逐渐北扩,从长城一线以南扩展到太仆寺—多伦—赤峰—围场—敖汉一线;开垦界线在光绪朝达到最北,到达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境内;(3)基于聚落地名数据库,恢复了赤峰、通辽聚落体系演变及农牧交错格局的形成,结果表明:赤峰、通辽地区聚落数的增长都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聚落体系空间扩展和历史开垦过程的总体趋势是从南到北,沿西拉木伦河从下游到上游;(4)重建了20世纪以来耕地覆盖变化和农牧交错格局的形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和垦殖率呈波动性递增的趋势,15%、30%垦殖率界线总体呈不断西移北进的趋势,农耕对西部传统牧区的渗透逐步导致现今农牧交错格局的形成;(5)对清代东蒙地区行政建置扩展过程与同期中国东部气温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对应,相对温暖的18世纪农业聚落显著向北深入牧区,而相对寒冷的19世纪则回退至柳条边一线;(6)分析了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对该区潜在农业适宜区界线变化的影响,判断了随气温、降水阶段变化潜在农业适宜区界线的可能变动范围,并辨识出气温、降水敏感区;(7)分析了不同时期开垦政策变化及对农垦区扩张的影响,进行了清代华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东北土地开发的异地响应的案例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土地利用与土壤风水复合侵蚀研究
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与监测技术研究
干湿交错区与农牧交错带空间关系及原因分析
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