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利用所构建的新型近等基因系类型群体-剩余杂合系定位群体,我们将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 Sdt97 定位于水稻第六号染色体长臂端的两个STS标记TX5与N6之间,TX5与N6之间的物理距离为 118 kb 。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在标记TX5与N6之间又发展了16个新的SNP标记;同时,在此区间之内,我们还筛选到了33株隐性高秆交换单株。.本项研究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展的,目的在于①进一步缩小Sdt97定位区间,推定候选基因,从而实现Sdt97基因的图位克隆;②对比分析高秆野生型与半矮秆突变体植株cDNA、DNA序列资料,探索 Sdt97 突变机理;③通过RT-PCR,qRT-PCR 等分析手段,研究突变基因 Sdt97 的时空表达模式;④采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研究Sdt97的细胞、亚细胞定位情况。
在Sdt97 定位研究中,我们采用籼粳杂交选育高代重组自交系的方法,选育了一个近等基因系类型分离群体-F6:7剩余杂合系,成功地将Sdt97定位于水稻第六染色体长臂端区间大小约60kb的SNP标记N6与N16之间。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ORF预测和测序分析,先后排除了其中的序列无差别和多拷贝基因,最终将LOC_Os06g44050确定为突变基因Sdt97的候选基因。分析基因LOC_Os06g44050测序结果发现,1)在起始密码子前第277个碱基位置的启动子区域,高秆野生型的碱基为G,矮秆突变体突变成了C,发生了一个碱基突变;2)在矮秆突变体和高秆野生型中,均发生了一个342bp大小的DNA片断删除,删除片断发生于基因LOC_Os06g44050 DNA序列546-887bp及CDS的194-535bp之间。为确认启动子突变与半矮秆突变之间的相关性,及对下游基因转录的影响,我们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半矮秆突变体和高秆野生型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进行qRT-PCR分析。结果表明 1)苗期,高秆野生型与半矮秆突变体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大致相当,其⊿⊿ct=0.12;2)分蘖期,半矮秆突变体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明显升高,达到了高秆野生型表达量的4倍以上,其⊿⊿ct=-2.10,半矮秆突变体表现生长繁茂,分蘖速度加快;3)拔节期,高秆野生型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明显升高,反向达到了矮秆突变体的4倍以上,其⊿⊿ct=2.04,高秆野生型植株表现生长速度加快,株高明显增加;4)乳熟及其后时期,高秆野生型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其与半矮秆突变体差别不大,仅略高而已,其⊿⊿ct=0.33。以上实验结果证实了,发生于启动子碱基序列的原始突变,通过基因转录途径,对基因LOC_Os06g44050表达量和表达模式产生影响,最终产生了植株矮化的突变表型。利用Gateway转基因系统, 我们还构建若干套转基因表达载体,对突变基因 LOC_Os06g44050开展了转基因功能补偿试验,初步获得了显性半矮秆突变体的类似表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一个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其应用
水稻低镉基因lcd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验证
玉米籽粒突变体基因图位克隆及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