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性水稻土裂隙产生机制及其优势流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17118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彭新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周虎,宗海宏,张中彬,王雪芬,刘文茹
关键词:
优势流土壤结构土壤裂隙红壤性水稻土
结项摘要

干旱导致土壤结构变化显著,常产生裂隙。裂隙不仅增加土壤表面积,加剧水分蒸发损失,而且在后期灌溉和降雨时产生优势流,提高地下水污染风险。本项目以我国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的裂隙产生机制为研究对象,原位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水势动态变化和土壤开裂过程,运用同步辐射X射线CT扫描技术定量描述土壤裂隙的空间特征,探讨土壤蒸发、植物蒸腾驱动水分运动、土壤强度变化与土壤裂隙产生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验证阐明裂隙产生的驱动机制;采用圆盘入渗、染色示踪和溶质穿透曲线等技术综合评价裂隙对优势流的贡献。本项目研究结果为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抗旱能力,以及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稻田土壤在失水的过程易产生裂隙。裂隙作为优势流的路径,加速水分和养分的损失,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项目以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选取新老两块水稻田,采用长期淹水和干湿交替两种水分管理模式,分析裂隙产生机制、特征及其对优先流的影响。采用CT扫描技术研究了裂隙的三维结构特征,圆盘入渗仪、染色示踪和离子穿透曲线等方法综合研究了裂隙对优先流的影响,氢氧同位素示踪分析水稻耗水策略。主要研究内容:(1)揭示稻田裂隙产生机制,(2)量化裂隙特征,(3)阐明裂隙对优势流的影响,(4)分析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模式对产量和田间水分循环的影响。经过4年室内模拟和田间野外实验,取得阶段性结果如下:(1)稻田土壤收缩强度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新田比老田降低的更快,并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2)老田裂隙大而少,新田裂隙小而多,裂隙复杂程度为老田小于新田,原因为老田有机质含量高,水耕后土壤结构更加均匀,容重更低等;(3)通过室内模拟,发现水耕强度为裂隙产生的主要因素,土壤结构越分散,裂隙越多,除去有机质和铁铝氧化物也增加了裂隙;(4)耕作压实提高了容重,但不改变土壤收缩行为,耕层和犁底层的土壤收缩曲线平行;(5)裂隙显著提高了土壤导水率和有效孔隙度,导致了优势流的产生,但是犁底层阻碍了优势流向下发展;(6)水稻植株不直接利用田面水,干湿交替处理下水稻植株主要耗水土层比淹水处理深;(7)干湿交替产生了裂隙,提高了入渗,同时降低了田埂侧渗量、灌溉量和蒸散量,并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明显。因此,裂隙导致优先流,但受犁底层阻控,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有限。干湿交替在南方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中值得推广。在该项目的资助下,在国际主流土壤学期刊SSSAJ、Geoderma、STILL等发表SCI论文11篇、EI论文1篇和《土壤学报》论文2篇。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OI:10.13836/j.jjau.2020047
发表时间:2020
3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4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5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彭新华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高产红壤性水稻土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批准号:41471183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周虎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浙江红壤性水稻土中水稻秸秆分解过程及其中碳氮去向机制

批准号:4170133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李增强
学科分类:D0710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温度变化对红壤性水稻土Cd形态和水稻Cd吸收的影响机制

批准号:21177135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仓龙
学科分类:B0605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长期施用石灰红壤性水稻土酸性特征变化过程与机制

批准号:41401340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鲁艳红
学科分类:D0710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