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和马来群岛的东亚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在生境、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多样化。经我们初步研究显示,大约85%以上的东亚白珠树属植物组成了单系群"核心东亚分支",并发现该分支分为两个在遗传、生境适应和形态学特征上采取不同进化策略的类群,但由于取样与分子数据的局限,该分支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机制仍未能得到较客观地认识。本研究拟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扩大取样,增加分子片段特别是核基因序列,较全面地阐述"核心东亚分支"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策略,并解析该类群在中国-喜马拉雅和马来群岛丰富的物种多样化成因,为中国-喜马拉雅和马来群岛物种形成和进化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证据,亦为揭示环太平洋分布的广义白珠树属和整个白珠树族的系统进化,及其间断分布格局成因提供重要线索。同时借助生态学和形态学数据,研究该类群的适应性特征及其进化规律,探寻关键分类性状,进行隐种鉴别和分类学修订。
本项目以杜鹃花科白珠树族核心东亚分支为研究对象,该分支集中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和马来群岛,在生境、生活习性及形态特征上表现出高度的多样化。在前期阶段性工作基础上,1)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白珠树族,补充了低拷贝核基因Waxy和Lfy的测序,通过8个片段(ITS、Waxy、Lfy、rpl16、trnL-trnF、trnG-trnS、matK、ndhF)构建了122个种的分子系统树,揭示了核心东亚分支的系统发育机制。研究表明:Waxy和Lfy在核心东亚分支19种中均为两个拷贝,一个拷贝与叶绿体基因分析得到的系统位置一致,另一个拷贝与ser. Hispidulae构成一支,但支持率较低,而白珠树族其余种(除了南美洲的Gaultheria myrsinoides之外)的这两个基因均只具有一个拷贝。结合已有的染色体证据,推测该分支可能为异源多倍化起源。2)基于已收集的小叶类群23种100余居群材料,选取分布、气候、海拔、生境、花型、花粉、毛被、叶解剖、果实、种子、和化学成分等关键性状,借助分子系统发育树,对小叶类群ser. Trichophyllae进行了分类学修订。3)增加形态学数据,对白珠树族7属植物129种242个样品(含核心东亚分支38种80个样品)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共30个性状进行了SEM观察、编码与演化分析,发现:叶毛被特征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对核心东亚分支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该族叶表皮微形态演化可能受到大气CO2浓度和气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大气湿度、溶质及辐射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4)通过查阅文献、网络、野外调查等,对中国白珠树属植物的野生种类、形态、分布、资源量、DNA条形码物种鉴别力等进行评述,初步评价了其观赏、药用、食用等经济价值,旨在为该属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揭示多分子片段联合分析未能解决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应进一步运用叶绿体基因组手段,并从种级水平上的谱系分化两方面来研究该类群。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白郡符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探析
缅甸北部杜鹃花科树萝卜属的分类学研究
山白树属.水清树属.连香树属及领春木属的系统研究
泛喜马拉雅地区杜鹃花科树萝卜属的分类学研究
杜鹃花科鹿蹄草属的分类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