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搂模式"是我国地质、矿山工作者对南岭地区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成矿和产出规律的总结,在指导矿床勘查和生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矿床的"五层搂"矿脉在进入下伏花岗岩体后又出现了产在蚀变花岗岩中的浸染状钨矿化,而且也有一定工业价值,被形象地称为"地下室"的钨矿化。对于这种"五层搂+地下室"钨矿的成矿机制,至今很少有相关研究的成果。本项目以赣南茅坪大型钨矿为主要对象,深入研究产在寒武系砂板岩中的含钨石英脉矿体("五层搂"部分)和产在隐伏花岗岩中的浸染型钨矿体("地下室"部分)的成分、结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二者在时间、空间、形成环境、物理化学条件、黑钨矿矿物及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异同点,结合对比赣南大吉山、赣中徐山等矿床,总结"五层搂+地下室"钨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五层搂+地下室"钨矿床的成矿模式,探索"地下室"型钨矿化的找矿标志,指导深部找矿。
本项目以赣南茅坪大型钨矿为主要对象,通过对钨矿成矿母岩茅坪花岗岩岩体与区域上天门山花岗岩体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茅坪花岗岩岩体具有更高的演化程度、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烈的流体参与,因此具有形成钨矿化的有利条件;而这也是赣南乃至华南地区与钨矿有关的花岗岩的重要特征。本项目着重对产在寒武系砂板岩中的含钨石英脉矿体(“五层楼”部分)和产在隐伏花岗岩顶部的浸染型钨矿体(“地下室”部分)的成分、结构、矿物组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年龄、包裹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找这两种类型矿体在时间、空间、形成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与花岗岩浆-热液演化的关系。尤其对前人较少涉及成矿年龄测定、黑钨矿的矿物学、黄玉的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结合对比赣南大吉山、樟东坑等矿床,总结“五层楼+地下室”钨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探索“地下室”型钨矿化的找矿标志,为指导深部找矿服务。.研究表明,茅坪钨矿上部石英脉型钨锡矿体不很典型的“五层楼”,我们认为用“上脉下体”代替“五层楼+地下室”,能更好地反映它的成矿模式。因此,我们提出比“五层楼+地下室”模式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普遍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上脉下体”模式,并认为“上脉下体”矿化模式在赣南乃至南岭地区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同时,我们对赣南的樟东坑等钨矿的“上钨下钼”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樟东坑蚀变细粒花岗岩脉型钨钼矿化为赣南崇-余-犹脉钨矿区近年发现的新矿化类型,在赣南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赣南钨矿床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体系研究- - 以左拔钨矿床为例
碲在钨矿床中的矿化特征及富集机制:以赣南盘古山大型钨矿床为例
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的成因与构造背景-以延边东部钨矿为例
副矿物对过铝质花岗岩岩浆来源和演化历史的指示:以钨矿化的赣南西华山花岗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