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系统因其地理独特性常被作为进化生物学家的天然实验室。我国东部海域众多岛屿属于典型的大陆陆桥岛屿,由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陆架而形成,适合于开展岛屿动物表型进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岛屿蜥蜴个体相对于大陆个体通常具有增大体型的趋势。竞争、捕食和资源可得性等因子的选择作用是解释该变异的传统方法,但可能仍较片面。利用生活史理论的解释应更具普遍意义。本项目研究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岛屿个体大小变异和生活史反应模的岛屿格局,内容:调查该种岛屿及沿海大陆种群的成体大小、栖息地特征等,检测变异程度与岛屿大小、岛-陆距离的相关性;检测幼体对温度和食物条件可塑性反应的种群间差异;用微卫星技术检测生活史反应模的遗传多样性。开展本项目利于揭示岛屿动物个体大小进化的机制及适应意义,为岛屿生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助于推动我国岛屿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本项目开展北草蜥个体大小的岛屿变异及其成因的研究。发现(1)北草蜥生活史特征具显著的种群间差异。北草蜥个体大小的岛屿变异并不完全遵循岛屿法则,许多岛屿上的北草蜥成体并不大于邻近大陆种群的成体;(2)一些岛屿种群的生活史表现出岛屿综合症,一些岛屿北草蜥母体相比大陆种群母体具较低的繁殖频率但较大的繁殖输出;(3)岛屿种群的成体大小与岛屿大小、离大陆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但幼体大小(卵重、幼体重)具有随岛屿面积的增加而下降,随岛屿隔离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同园实验中孵出幼体存活率和生长速率显示种群间及温度处理间差异。但岛屿种群幼体的生长率并不总高于大陆种群幼体;(5)不同岛屿种群具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幼体生活史反应模差异与遗传变异无直接的关联性。不同岛屿生境条件、食物丰富度等特征以及幼体生活史反应模的差异可能是引起岛屿北草蜥个体大小等生活史变异的原因。本研究为利用生活史理论解释岛屿变异的方法提供新的实验数据,但完全阐明岛屿北草蜥个体大小的进化机制仍存在困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用生态代谢模型阐释北草蜥个体大小和繁殖投入的地理变异
北草蜥生活史表型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反应及内分泌调控机理
中国大陆草蜥生活史响应气候变暖的纬度变异格局及调控机制
北草蜥能量代谢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地理格局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