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毒害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我国是受到砷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高砷地质条件是诱发这一问题的重要根源。项目研究我国南方两个典型矿业活动成因的高砷污染区中土壤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砷的输入和形态转化两个方面研究土壤砷形态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通过野外的调查、取样,结合总量分析方法和同步辐射分子结构分析手段从区域尺度上探讨污染物迁移行为,以及Eh、pH、元素组成等土壤性质对区域砷形态空间分布的影响;采用微区总量分析和形态分析手段考察土壤淋溶过程和矿物风化过程中砷的形态转化和迁移行为;系统揭示高砷区土壤砷形态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成因。项目研究对准确评价区域性砷污染的环境风险,预测砷污染的演变过程,以及砷污染地区的修复、治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的探索对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典型红壤区农田土壤酸化空间分异主导因子识别模型
异化Fe(Ⅲ)还原对土壤砷形态的影响及砷释放机制
土壤中砷形态对砷-PFOA复合污染的蚯蚓联合毒性影响及机制研究
南方稻田根际铁循环耦合砷形态转化机制及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