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珥/暗条是太阳上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其最早于1842年被观测,此后得到大量观测,并被广大太阳研究者分析探讨,建立了不同的暗条结构模型,但由于观测分辨率和波段的局限性,其结构、形成和演化一直未被真正理解。本项目拟基于最新发射的太阳卫星Hinode高时空分辨率及多波段观测数据,并可能联合怀柔向量磁场、SOHO, STEREO等卫星的观测数据,主要研究:(1)暗条自身磁场和背景磁场结构的特征及关系;回答暗条是否有自身磁场,如何被支撑等;(2)暗条的形成和消失,探讨其机制;回答暗条物质是来源于光球、色球、过度区还是日冕?是等离子体注入、日冕等离子体凝聚、还是其它具体机制?(3)暗条的爆发机制及与其它太阳活动(如耀斑)的关系;暗条活动与环境矢量磁场演化关系。力争利用高分辨率、多波段的最新数据,以暗条作为突破点,理解太阳磁活动。
日珥/暗条是太阳上最常见的结构之一,得到大量观测,并被广泛研究,建立了不同的暗条结构模型。了解其结构、形成和爆发过程将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本项目主要研究暗条的磁场结构、形成、消失以及与其它太阳活动(如耀斑/CME)的关系。原计划“发表5-6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实际发表了标注本基金资助的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12篇。本项目主要成果有:(1)通过详细分析与暗条爆发相关CME日面源区活动及磁场演化,结合行星际CME的局地观测,第一次观测证认活动区暗条系统上方存在大尺度横向电流片,并能扩展传播到行星际空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暗条爆发与环境矢量磁场演化以及CME初发关系,并说明CME源区具有多重复杂磁场拓扑结构;(2)基于高分辨率空间数据,详细分析微活动与暗条结构形成、消失以及物质注入的关系;暗条扭缠结构的形成和众多的微活动密切联系,暗条物质来源于光球或色球层物质蒸发注入,而暗条足点处光球磁场的演化导致暗条扭缠结构不稳定剥离解散;(3)详细分析太阳上网络和网络内磁元的分布、寿命、演化和双极浮现特征,揭示这些小尺度磁场对日冕活动的重要贡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日珥(暗条)精细磁结构及其爆发活动高分辨观测
太阳暗条精细结构的高分辨率观测与统计研究
暗条精细结构的观测研究
太阳暗条的演化和爆发的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