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连续砂岩储层特征为切入点,将野外露头地质、岩矿特征实际观察和大量的岩矿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相结合,典型剖面的微观剖析与区域相关地层特征的宏观对比相印证,石油运聚的直接证据和流体-岩矿作用的测试结果融为一体,石油充注的期次与湖盆演化及其地质背景相关联,辅以物理模拟实验过程验证,探讨延长组连续型岩性油藏成藏过程和地质特征,明确油气运移动力、方向、通道类型、渗流特征及其与石油分布的关系,从而揭示连续分布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和地质特征,建立有效的成藏模式。研究将物理模拟过程和典型实例分析结果相结合,对石油成藏动力、通道系统研究,可为中国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补充和地质依据。
随着全球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和勘探目标的转移,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连续型致密砂岩油已成为勘探开发的亮点领域。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砂岩油地质特征、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并确定盆地内致密油有利分布区。经过系统研究取得以下一些认识:. 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为半深湖-深湖沉积,重力流砂体大面积分布、储层物性较好。长73时期主要为深湖相泥岩夹薄层浊积砂岩沉积,长72和长71时期逐渐演变为半深湖泥岩与重力流砂体互层沉积,具有源储共生或源储紧邻的特征。. 研究区长7储层砂岩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水云母和方解石。砂岩的孔隙度平均为7.2%,渗透率平均为0.18×l0-3µm2,为典型的致密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各种溶蚀孔隙,以长石溶孔为主,总面孔率平均约2.8%。孔隙与喉道连通性较差,主要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孔喉系统复杂。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的接触关系,长7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2种类型:①致密块状砂岩储层;②砂岩泥岩互层型储层。致密油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横向连续,垂向叠置分布。. 研究区长7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矿物成分和均一温度分析表明长7储层有两期包裹体,且温度分布连续,表明致密油为连续充注成藏。运移的动力为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高压,运移方式为混相涌流,带有幕式成藏特点,主要为垂向近源运移聚集,其运移通道为储层微裂缝与孔喉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4类8组砂岩成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石油在致密砂体中的运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压力、含油饱和度、微裂缝是致密油成藏的重要条件,源储紧邻是致密油成藏的有利条件,裂缝和异常高压共同控制致密油藏的快速幕式成藏。 . 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延长组致密油聚集主控因素包括: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连续的厚层砂质碎屑流砂体、浊积砂体互层共生,以及地史期生烃增压强排烃作用控制了延长组大面积叠合的连续型致密砂岩油的形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资源潜力大,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砂岩油藏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重矿物在埋藏成岩期间的演化特征及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湖泊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大型湖盆高丰度烃源岩形成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