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主要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其数量反映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状况,且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关系密切。前期研究发现在我国亚热带同一微地域范围内,尽管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旱地高近1倍,但DOC含量仅为旱地的1/2。揭示DOC形成与土壤有机质转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弄清稻田和旱地土壤DOC差异产生的机理,对于了解农田土壤碳循环,有效调控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通过区域调研、田间动态监测、14C标记的培养试验和长期定位试验,明确亚热带稻田和旱地土壤DOC含量差异及影响因素,阐明稻田和旱地土壤DOC差异的形成机理。进一步探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特征,完善土壤碳素循环理论,为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组成和结构驱动的水田和旱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差异形成机理
稻田与旱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形成机理:微生物周转及残留视角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总氮库形成机制研究
稻田转为旱地后铁铝氧化物形态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