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维电视(3DTV)渐渐走进消费者生活的同时,3DTV诱发的视疲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项目拟采用脑电、眼电、近红外光谱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3DTV视疲劳特征,进一步制定视疲劳评估标准。具体研究内容:1.分析脑电信号中视皮层所在枕部区域α、β和θ等波谱能量分布,提取基于脑电的疲劳特征因子;2.分析眼电信号的变化,提取基于眨眼频率的疲劳特征因子;3.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前额脑氧饱和度水平,提取基于脑氧饱和度的疲劳特征因子;4.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观看3DTV前后的功能磁共振信号,分析视皮层激活区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及各激活区连通性水平,提取基于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和连通度的疲劳特征因子;5.在四种评价技术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估模型,系统研究景深、亮度、串扰和刷屏率等技术指标与视疲劳的关系,最终获得最优视疲劳评估技术和评估标准。本课题研究结果对3DTV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三维电视(3DTV)渐渐走进消费者生活的同时,3DTV诱发的视疲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项目采用基于脑电、功能磁共振和近红外光谱的技术研究3DTV视疲劳特征,并建立了视疲劳评估模型。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脑电(EEG)的3D电视视疲劳评估研究方面,完成观看2D/3D电视脑电实验216例,分析观看2D/3D电视对脑电信号α、θ、δ和β等特征波的影响,分析这四种波段的能量分布以及脑电信号的功率谱熵和重心频率,提取了基于脑电信号的疲劳特征因子,结合主观调查表,建立了基于脑电信号特征波的3DTV视疲劳评估模型。对3DTV惊艳镜头、上边框效应、背景视差过大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特征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导致视疲劳的机理。研究了不同亮度2D/3D图片刺激产生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差异,分析了立体影视亮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的3D电视视疲劳研究方面,完成了观看2D/3D电视功能磁共振实验55例,采用事件相关和组块刺激模式,分析了观看3DTV与大脑功能区变化之间的关系,对立体视觉相关功能脑区进行定位。研究了立体成像前景与后景对大脑功能激活产生的差异,并在观看3D/2D电视1小时前后分别进行棋盘格视觉刺激fMRI及静息态fMRI扫描,分析了观看2D/3D影视对大脑功能网络及静息态脑网络的影响及差异。实验发现,额叶眼动区(BA8)和高级视觉皮层(BA19)与立体视觉成像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视觉疲劳评估的特征脑区,验证了观看3D较2D电视更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观看前景深较后景深3D图片断更容易导致视疲劳。发现观看2D/3D电视前后大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特性,相比于观看2D电视,观看3D电视前后,左枕上回与右枕上回及右枕上回与左枕下回之间的连接度显著增强。(3)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3D电视视疲劳研究方面,设计开发了血氧和心率的采集系统。硬件包括动脉血氧探头、脑血氧探头、信号处理电路、微处理器最小系统等。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上位机软件。利用该装置做了大量实验,实验发现,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在观看3D/2D电视前和观看过程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脑血氧浓度在观看3D/2D电视过程中较观看前有一定的波动,但没有检测到观看3D/2D电视以上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总之,通过四年的研究工作,已完成项目计划内容,达到项目预期的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3DTV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基于多模态影像学的视乳头区域微循环灌注评估及NAION发病机制研究
基于非线性动力分析的脑力疲劳评估和预测应用基础研究
虚拟手术仿真中多模态耦合视触觉反馈关键问题研究
基于影像学及代谢组学评估冠心病进展的多模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