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循环癌细胞(CTCs)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主要根源之一。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CTCs是否处于休眠有密切关系。有效地诱导、维持CTC休眠或杀死CTC的治疗手段或药物的开发是未来彻底根治肿瘤的希望之一。对CTCs进行有效分离、培养和鉴定是该领域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拟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红细胞溶解法、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结合细胞筛法对手术后不同生物学行为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CTCs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和恶性特征鉴定,分别检测其细胞周期、体外生长方式、化疗药物特异性转运蛋白等相关因子浓度以及裸鼠成瘤性等,并且运用T-7线性扩增技术和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比较不同生物学行为CTCs基因表达特征。本项目的完成有助于建立不同生物学行为的CTCs细胞模型并筛选肿瘤休眠相关标志物,为制定针对CTCs的治疗手段或药物开发奠定基础,为进一步阐明NSCLC转移机制提供线索。
原发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取自10例肺鳞癌患者。进行激光显微切割,T7RNA线性扩增获取足够RNA,标记以后与cDNA基因芯片杂交。研究发现肺鳞癌的淋巴转移表型的获得可能是早期事件。这些差异基因的发现有助于探讨肺鳞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5):767-771)。原发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取自22 例肺腺癌患者。根据组织来源将标本分为三组,对各组进行激光显微切割,T7RNA 线性扩增获取足够RNA,分别标记以后与cDNA 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以后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癌形成中的遗传学变化和后期癌进展中的获得性分子学变异共同决定肺腺癌的淋巴转移(癌症,2009;28(3):262-267)。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取自20 例患者。将组织标本分为两组。对组织标本进行激光显微切割以获取纯净的肺癌相关间质,双轮T7RNA 线性扩增获取RNA,与cDNA 基因芯片杂交。研究表明上皮-间质相互作用是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癌间质中基因的沉默可能是恶性肿瘤进展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待发表)。选取30 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 原发灶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和30 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 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标本,检测各组标本中ZNF266 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表明ZNF266 基因可能参与了NSCLC 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2):1237-1239)。以携带人Lumica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A549 细胞,建立稳定细胞株。分别检测A549细胞组、空载体组及Lumican感染组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检测Lumican基因对A549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Lumican高表达的人肺腺癌A549稳定细胞株,研究表明Lumican基因对人肺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无影响,但能增强人肺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2;34(5):827-831)。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治疗期间CTCs的动态定量检测及特性分析(Health,2009,Vol.1, No.3, 231-238.)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新型外周血分子标志物组合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DDW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功能性lncRNA鉴定与生物学机制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异常基因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