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拟以岩松鼠和赤腹松鼠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橡子的萌发性、大小、单宁水平及其产量的年间变化等对松鼠贮藏行为策略的影响,阐明松鼠贮藏橡子(特别是切胚行为)的行为学机制,为深入揭示松鼠与橡子间的弥散协同进化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有橡子的萌发性、大小和单宁等特征对松鼠贮藏行为策略的影响;橡子萌发频次对松鼠行为策略的影响;年间橡子产量变化对松鼠贮藏行为策略的影响;切胚对橡子和松鼠的相对影响以及比较研究松鼠间贮藏橡子行为的适应策略。本项研究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阐明洲际间动物行为的趋同进化规律及其适应策略,并丰富和发展动物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2)有助于从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角度阐明动物行为和植物种子特征演化之间的相互选择压力,为动植物间协同进化关系提供新的依据;(3)有助于揭示群落或生态系统内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的机制,并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松鼠和栎类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探讨了橡子的萌发性、大小、单宁水平及其产量的年间变化等对松鼠贮藏行为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在没有取食经历的情况下,红颊长吻松鼠具有与其它松鼠相似的行为,如非休眠性(或萌发)的橡子有较高的切胚概率,且切胚橡子的萌发率很低,不足20%,从而利于其被长期贮藏。这表明松鼠切胚行为是可遗传的,而且是一个进化上保守的特征。(2)发现松鼠能针对食物丰富度来改变对橡子萌发行为的敏感性,即在种子丰年时非休眠性橡子的切胚概率显著高于在种子歉年的切胚概率。发现松鼠的多次贮藏管理策略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即通过对贮藏点进行积极管理,检测贮藏种子的状态,切胚概率随贮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3)发现松鼠偏好贮藏大种子,但同时对大橡子的切胚概率也显著增加,而且橡子的萌发与大小之间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这些发现为洲际间动物行为的趋同进化和适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行为安全损耗和激励双路径管理理论研究
基于相似日理论和CSO-WGPR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花鼠对橡子剥皮贮藏的生态学基础及对栎林更新的影响
森林鼠类种子贮藏行为生态及策略的研究
分散贮藏后期植物对鼠类贮藏行为的调控:种子营养及气味衰减假说
东北松鼠贮食行为及其在红松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