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新生代我国构造运动旋回的划分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近海地区由于在沉积地层保存完整性和邻近大陆边缘的独特地域性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晚新生代沉积地层构造变形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上述问题的深入解决。近年来得益于海洋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探测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我国近海积累了较多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和浅层钻孔资料,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项目拟在高分辨率反射资料较丰富的南黄海地区开展晚新生代沉积地层构造变形的研究,基于对数千公里反射地震剖面的地震地层学分析和构造变形信息的提取,重点阐明沉积地层构造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而探讨南黄海晚新生代的主要构造事件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南黄海晚新生代构造环境的特点,而且可望为中国大陆东部晚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佐证。
本项目利用收集和实测的高分辨率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十余个钻孔资料,从地震地层学和大地构造学的角度研究了南黄海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通过研究建立了反映南黄海地区冰期-间冰期沉积环境交替变化的地震地层模式,发现了末次冰期陆架上古河道多次侧向迁移的证据,确定了研究区MIS5期海相层的分布范围,建立了钻孔地层与地震地层以及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应关系。识别和追踪了研究区的褶皱与断层构造变形形迹,绘制了构造变形空间分布图,认为构造变形与盆地构造单元边界关系密切,确定了构造变形的伴生、组合和同沉积等特征,以中更新统晚期的不整合面为界将晚新生代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认为测区主要发生在新近纪至中更新世的构造变形应该是在统一的近N—S向主应力场作用下,应力挤压和基底断块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底断块的活动在构造边界部位甚至可能居于主导地位,而基底断块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密不可分。基底构造形成的断裂带在后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重新活动,活动的性质则主要受后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并能在其上部新的构造层内形成相应的新断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混采地震数据高效高精度分离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变形机理
羌塘地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活动时代及其动力学背景
祁连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貌演化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