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型补充能源的开发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选择能源草作为燃料生产者,产电微生物作为消费者,构成一个基于植物的土壤微生物燃料电池,主要研究:①能源草根源化合物的组成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②"能源草-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产电参数优化,确定电池系统的动力学因子;③"能源草-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对能源草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④确定电子在该系统中的传递途径。创新点:通过能源草的光合作用产生并释放到植物根部的有机质为燃料,实现电池燃料的绿色供给;通过能源草和产电微生物的合作,实现气电联产的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回收率。通过本项目研究将为"能源草-微生物"产电系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
通过3年的项目攻关,已经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达到合同预定目标,且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均符合合同要求。结果显示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高,可分别达到3.65×107 个/g干土和3.85×107 个/g干土;细菌数量相对较少,为1.1×107 个/g干土。土壤的生物量碳为87.15 mg/kg。对电池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水生植物的产电性能,其中香蒲-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在内阻为200Ω时获得最高的功率密度138 mW/m2。芦苇-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在阳极位于距离底部2英寸时获得最高电池电压为767mV,运行58d的平均电池电压为302mV,以溶氧为电子受体时产电性能较好,并可避免化学电子受体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产电途径主要是阳极上的微生物利用电极周边的有机质为燃料,于此同时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达到阴极,质子以土壤中的水为介体传递到阴极,阴极上的微生物将电子和质子利用,从而实现电路的畅通,完成电子传递,简言之电子传递主要是通过阴阳电极上的微生物实现。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论文发15篇,其中SCI/EI收录8篇,核心和会议论文7篇。授权专利3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面向高性能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微生物功能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微生物与电极作用机制及产电性能强化研究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改造优化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研究
微藻微生物燃料电池呼吸代谢产电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