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为横向跨越运行的产业,只有产业间跨越与联合,才能形成服务能力。本项目将对基于大物流论的物流资源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基于新兴IT技术的物流资源特征,提出资源整合程度及其构成;研究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驱动力及动力学机理,构建整合过程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不同控制参数情景下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仿真,寻找关键环节与监控方法;分析物流资源价值创造过程及增值点(环节)、方式、条件,给出物流资源价值创造原理,构建价值创造过程效益最大化模型;对网络结构物流系统中分散决策的参与者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竞合关联与合作博弈的协同机制设计原则与方法,得出协同利益分配与成本优化模型;研究提出基于云计算的物流系统资源调度平台的架构及异构物流系统信息资源的集成方法;通过物流系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得出资源优化调度模型与方法;以物流运输资源整合为对象,对研究结果进行实证。
通过五年研究,本课题提出和发展了物流资源整合理论、整合技术及调度优化与控制方法,并将成果应用于实践,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指导性与应用价值,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首先,在徐寿波院士等提出的大物流论、物流技术经济等理论指导下,深入分析了物流资源整合特征、结构及演化规律,构建了物流资源时空整合结构模型,将多元关键整合要素进行提炼和升华,进而提出了新兴IT技术下的X方物流资源整合理论。其次,在前述理论创新基础上,广泛采用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拟退火算法等方法,从整合条件与机理、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整合模式创新、整合利益协调以及整合选择评价五个维度构造本课题整合技术支撑体系,探讨和解决了区域物流、城市物流等资源重组与高效整合过程中面临的部分瓶颈问题。再次,对整合完成的物流资源模块调度过程与控制提出了相应技术手段,改进了资源要素预测模型,构造了多主体资源整合仿真系统,并尝试在冷链物流、交通物流等领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综合调度技术。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广州新沙港、曹妃甸等实践项目,系统实施后港口作业节点效率提升50%~60%,综合作业效率提升10%,荣获了“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课题从理论构建、方法与技术创新到实践应用,严格履行计划任务书,完成各类研究成果共计180余项:①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5篇,其中SCIE/SSCI期刊论文38篇,EI期刊论文29篇, CSSCI/CSCD(含扩展)期刊28篇;②出版《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分析及评价》等学术专著共5部;③获得“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共2项;④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11次,其中主办物流、信息与服务科学(LISS 2012-2016)国际学术年会5次,组织国家物品标识研讨会3次,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特邀报告3份;⑤培养本课题相关领域博士生共22名,其中16名已顺利毕业;⑥开发和应用《广州港新沙港务公司港口物流资源整合与调度优化》系统1套;申请和授权专利4项;授予软件著作权1项;⑦提交国家物品标识标准共4套。上述成果的取得,圆满完成了任务书各项指标,增强了本课题影响力和推广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关联物流运输优化调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配送中心物流作业调度问题的建模与优化
面向节能的时间窗约束下炼钢生产调度与物流优化
钢铁企业板坯库物流调度问题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