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沙蜥分布区极具生态地理特色,包括西藏阿里地区、雅鲁藏布江流域与藏南谷地,它地理分布广、生态幅宽、种群数量丰富,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好材料,但其分布区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成因还知之甚少,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申请者前期研究发现西藏沙蜥有三个高度分歧的线粒体DNA系统分支,分支地理遗传结构与两个亚种及样本主要形态表现型地理分布不对应;其中两分支在藏南谷地大范围重叠分布,重叠区不同分支的基因型对应的样本形态相同,但与重叠区外样本形态差异明显,不同遗传型样本表现出表型趋同进化与基因渗透迹象。本项目旨在一方面结合地理与环境演变,研究西藏沙蜥种群分子系统地理学,阐明西藏沙蜥亚种分化、种群亚分化及其与地理环境演变的关系;另一方面结合形态表型生态地理分布判别分析、mtDNA与核DNA遗传结构与系统发生比较,精确界定西藏沙蜥进化分支接触重叠区,评估重叠区不同遗传型表型生态适应与基因渗透发生情况。
项目执行已发表的主要研究结论要点如下:(1)研究了包含西藏沙蜥两亚种进化分支在内的在青藏高原分布的8个沙蜥进化分支个体生活史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异,得出个体变小、四肢变长,个体大小地理变异不符合Bergmann规律、Allen规律与Rensch规律;8个进化分支随海拔上升窝卵数变少符合脊椎动物沿海拔梯度繁殖特征地理变异的普遍规律。(2)应用线粒体DNA与核DNA研究系统发生基因树与物种树,结果表明西藏沙蜥构成红尾沙蜥和青海沙蜥姐妹分支的外群。西藏沙蜥种内已经形成了显著的系统地理结构,遗传分支的系统地理分布与亚种生态地理分布的描述基本对应。(3)不同以往的认识,包含西藏沙蜥在内的高原胎生沙蜥是一个单系,跟中国其它所有卵生沙蜥构成的分支成为姐妹支。两分支在9.7Ma(7.2-13.0Ma)分化,高原及其北缘山脉的抬升隔离促使了中国沙蜥卵生与胎生祖先的分化。相比卵生沙蜥较早发生的物种分化事件(<8.6Ma),胎生沙蜥分歧严重滞后(<5.0Ma),这与新疆盆地周缘山脉(如天山)抬升相对较早及与高原内部夷平面瓦解相对滞后有关。. 本项目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受项目经费支持,部分相关结果已经公开发表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IF>4.0)和<<Journal of Zoology>>(IF>2.0)等国际刊物上。项目研究结题成果在质量上已经超出项目书计划预期发表论文2-3篇,包括SCI论文一篇的要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青海沙蜥和红尾沙蜥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研究
采用同园实验研究青海沙蜥幼体种群间适应环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新疆沙虎种群分化及谱系地理格局研究
沙蜥高海拔适应的遗传基础:基因序列和表达谱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