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放射虫生物地理特征的对比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7603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95.00
负责人:陈木宏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杜恕环,张强,杨艺萍,胡维芬
关键词:
边缘海生物地理环流系统西北太平洋放射虫
结项摘要

There are distinctive circulation systems and marginal seas in the north Pacific. Planktonic radiolarian living in some specified waters may be th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racing back change of marine environment, because they migrate with ocean current or circulation. This project is aimed to analys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East China Sea, the Japan Sea, the Sea of Okhotsk, the Bering Sea, the Philippine Basin and typical areas of the boundary current in west Pacific, to reveal radiolarian composition appearances in the marginal seas of different latitudes and clarify their different biogeographic features. We will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look for correlation of surface and deeper waters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s by finding some radiolarian species of general character, discussing the effect of ocean circulation activity and water mass ex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radiolarian fossils in the marginal seas. And, according to relation of modern environment and radiolarian survival,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and circulation changes upon radiolarian distribution in a large scale will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providing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explaining the paleo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of radiolarian and the biostratigraphic comparisons in different sea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may give some new ways and information for earth science exploration.

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及边缘海特征。浮游性放射虫生活于某些特定性质的水团中,也可随海流或大洋环流而迁移,成为追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本课题拟通过分析西北太平洋的南海、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菲律宾海盆以及西太平洋边界流等典型区域的代表性海底表层样品,揭示不同纬度带边缘海及开阔大洋中的放射虫动物群组成面貌,阐明各个不同海域的生物地理特征;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域性差异和共性,并从一些特征种类的区域共存性中寻找高-低纬区的表层水团和不同深度水团的关联,探讨大洋环流活动与水团交换对边缘海放射虫化石分布的影响;分析近代环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与环流变动对放射虫大范围分布的控制,为深入研究和对比不同海区放射虫的古环境意义、生物地层及其合理解释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课题研究将重点解决不同纬度边缘海与大洋之间放射虫组成与分布的关联因素等问题,为地球科学探索新思路和获取新信息。

项目摘要

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及边缘海特征。浮游性放射虫生活于某些特定性质的水团中,也可随海流或大洋环流而迁移,成为追溯海洋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以往的放射虫生态学与沉积学研究侧重于局限性的小范围区域调查分析,而其地层学或古海洋学应用则强调相同海域或环境的资料对比,明显缺失相对较大范围的生态关联分析,不仅无法合理解释沉积剖面中放射虫的古海洋环境意义,甚至对放射虫的地层学应用造成误判。. 此项研究主要对上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高纬度海区放射虫种类进行详细的特征描述与系统分类,记述了放射虫泡沫虫目和罩笼虫目的42 科152 属397 种/亚种,大部分属于新记录种,建立21 个新种,对属级以上分类单元也做了简要描述,全部种类均附有标本照相,共有图版85 个。在此基础上,对取自各个边缘海和开阔大洋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进行了种类多样性和个体丰度的详细鉴定与定量统计,较为系统性地分析了现代环境中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和菲律宾海的放射虫生物地理特征,结合北太平洋环流系统及西边界流的发育特征,探讨海洋动力环境对不同纬度带边缘海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各边缘海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特征及其相互关联;建立了白令海上新世以来的生物地层与年代框架,讨论了该海区的古海洋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事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获得了一系列的新认识,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科学分析依据和可靠的基础资料,对学科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课题完成出版研究专著1本,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刊物5篇。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OI:10.13836/j.jjau.2020047
发表时间:2020
3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4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DOI:10.11918/j.issn.0367-6234.201804030
发表时间:2019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陈木宏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0476024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9476285
批准年份:1994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076026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5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631007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155.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俄泥盆纪放射虫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地理学对比研究

批准号:41072008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罗辉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5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华南长兴阶至拉丁阶放射虫绝灭、复苏及生物地层对比

批准号:49972002
批准年份:1999
负责人:冯庆来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中国志留世生物地层,生物地理学与英国的对比

批准号:48770090
批准年份:1987
负责人:陈旭
学科分类:D0202
资助金额:3.5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云南早泥盆世至中三叠世放射虫和放射虫岩研究

批准号:49302020
批准年份:1993
负责人:冯庆来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5.5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